IMF表示財政政策需根據疫情不同階段量體裁衣 推動全球經濟轉型

發布時間:2020-10-15 15:25:39  |  來源:第一財經  

在14日發布的10月《財政監測報告》(FM)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審視了全球各國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推行的財政政策的基礎上,討論了各國政府在疫情不同階段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挽救生命、減少經濟衰退的影響,恢復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

在IMF看來,雖然財政支出措施使全球政府赤字和公共債務水平高企,但各國不應過早取消這些措施,且在疫情不同階段需要推行因時制宜的相關政策。

為推動全球經濟向后疫情時代轉型,IMF建議各國推進公共投資,尤其是在醫療、學校、數字基礎設施、安全建筑和安全運輸等領域。

各國不應過早取消財政支持措施

IMF指出,自疫情暴發以來,各國政府提供的大量財政支持成功地幫助人們保住了工作,穩定了經濟,限制了疫情給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IMF稱,遏制病毒傳播的公共衛生措施(例如大規模測試、跟蹤和公共宣傳運動)有助于恢復信心,并為商業重新安全開放創造了條件;失業救濟和工資補貼有助于人們保住工作或維持生活水平;現金發放對于支持貧困階層、無業人員以及自雇人士特別有效;提供給企業的流動性支持措施能避免出現大規模企業違約和裁員浪潮,對中小型企業而言尤其如此。

但同時,IMF提醒,由于大規模的財政支持措施,疫情前已經高企的全球公共債務水平進一步上升,并且,全球的財政風險也位于史無前例的處境。

“截至2020年9月11日,全球針對疫情推出的財政措施總額已達11.7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近12%。2020年,全球各國的平均政府赤字將激增至GDP的9%,全球公共債務預計將接近GDP的100%,創歷史新高。”IMF還稱,“全球的財政風險也位于前所未有的境地。這些風險源于對疫情的進程、經濟復蘇的形式、恐慌情緒的程度、所需資源的重新分配情況、大宗商品的價格、全球金融狀況的前景以及隱性和顯性擔保產生的債務水平等一系列情況的不確定性。”

即便如此,IMF仍舊強調,高企的公共債務水平并非最直接的財政風險,近期各國的重中之重在于避免過早取消財政支持,“財政支持至少應持續至2021年,以維持全球經濟復蘇,并限制疫情帶來的長期創傷”。

IMF認為,確保所有財政措施的完全透明性、良好治理和成本核算至關重要,并且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優先考慮支持健康與教育領域。

財政政策需根據疫情不同階段“量體裁衣”

此外,報告還認為,財政政策應針對疫情的不同階段“量體裁衣”,以適應每個階段人們不斷變化的需求,促進全球向后疫情時代轉型,并確保全球債務情況的可持續性。為此,IMF給出了助力全球經濟復蘇的財政政策路線圖。

IMF稱,在第一階段,即疫情暴發后的封鎖期,鑒于情況緊急,政府應使用所有可用的工具。財政政策主要致力于全面提供額外的衛生和緊急服務以對抗疫情,并保護受影響最大的個人和企業。主要措施包括提供工資補貼以為人們保護工作機會,給失去工作的人提供失業福利,并通過稅收延期、貸款補貼和貸款擔保等方式允許企業“冬眠”。

在第二階段,即經濟體暫時重新開放但疫情進程仍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各國政府應確保不要過快取消財政支持,但應變得更具選擇性,并避免阻礙當經濟活動恢復時必要部門的重新分配。財政支持應逐步通過減少職位保留計劃(工資補貼)、重新引入求職要求以及培訓新技能等方式從保護舊工作轉變為促使人們重返工作狀態,并幫助有生存能力但仍然脆弱的企業安全地重新營業。在低利率和高失業率的情況下,增加公共投資(從維護和擴大項目開始)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并刺激經濟增長。在這一階段,新興市場和低收入經濟體面臨嚴格的融資限制,將需要通過重新安排支出的優先級并提高其效率來以更少的成本實現更多收益,有些經濟體還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官方財政支持和債務減免。

此外,IMF表示,各國政府還應采取措施改善稅收合規性,并考慮提高對較富裕群體和高利潤企業的稅收。由此獲得的收入將有助于支付例如衛生和社會安全網等關鍵服務的費用。

最后在第三階段,即疫情得到控制后,政府將需要在應對龐大的財政赤字和高公共債務水平等危機遺留問題的同時,設法促進經濟復蘇。IMF建議在這一階段,擁有財政空間且受危機嚴重影響的國家,例如遭遇長期大量失業的國家,應在提供臨時財政刺激措施的同時,開始計劃中期調整方案;債務水平高且融資渠道較少的國家也需要在中期進行調整,努力保護公共投資,并確保(支持措施的益處)向低收入家庭轉移。

公共投資將助力全球經濟向后疫情時代轉型

報告稱,迄今為止,為應對疫情帶來的危機,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都集中在適當地解決衛生突發事件,并挽救脆弱的家庭和企業。而如今,各國政府還需要為經濟安全且成功地重新開放做好準備,促進就業和經濟活動的復蘇,并推動全球經濟向后疫情時代轉型。如果采取正確的政策,后疫情時代的經濟能夠更具彈性、包容性,更環保。IMF指出,公共投資可以為實現這些目標做出至關重要的貢獻。

IMF估計,若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將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GDP)1%的資金用于公共投資,其GDP就能增長2.7%,而私人投資就能增長10%,最重要的是,還能直接或間接地創造2000萬~3300萬的工作機會。

IMF表示,控制疫情的關鍵領域——尤其是醫療、學校、數字基礎設施、安全建筑和安全運輸領域——迫切需要公共投資。“各國對醫療、教育、數字基礎設施和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將人們聯結起來,提高整個經濟的生產力,并增強其對氣候變化和未來出現的流行疾病的抵御能力。”IMF如此表示。

此外,IMF認為,公共投資應在各國為經濟復蘇推行的財政計劃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短期內能夠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私人投資,并提高生產率;在長期還能協助各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方面取得進展,并增強對危機的抵御能力。

IMF坦言,對于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以及部分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尤其是那些外債水平較高的經濟體,不斷惡化的債務情況及不斷緊縮的融資條件已經或即將限制其投資。

但即便如此,只要(這些經濟體)不過多調升利率水平,且相關政府選擇好并管理好那些可以為他們的公民帶來最大經濟回報的項目,通過借貸來逐步擴大其公共投資的做法就能帶來短期及長期的經濟乘數效應,從而令投資獲得回報。

在具體操作層面,報告指出,為支持經濟復蘇,各國在進行公共投資時需要在保證及時的同時確保項目質量。為此,各國在進行公共投資時應采取四個步驟:(1)專注于維護現有基礎設施;(2)審查并重新確定項目優先級;(3)創建并維護好能夠在幾年內交付的項目管道;(4)開始計劃新的(公共投資)發展重點。(后歆桐)

關鍵詞: 全球經濟轉型 財政政策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