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投資范圍擴大,其對外資的吸引力顯著上升。第一財經記者獲悉,越來越多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外資機構對QFII牌照展現出興趣。近期,資管規模364億美元、全球最大的上市對沖基金英仕曼(Man Group)就拿到了QFII牌照。
近兩年來,相比QFII,互聯互通機制以其便利性贏得眾多外資機構追捧,但互聯互通仍無法參與境內衍生品,亦無法參與A股打新。今年以來,中國監管層不斷完善QFII /RQFII(后文統稱QFII)制度——先是將兩者合并并取消額度限制、便利化資金安排,近期又擴大了QFII的投資范圍至金融期貨(國債期貨、股指期貨)、債券回購、商品期貨等,這使得不少原本還在猶豫的新機構加速申請QFII牌照。
自然也有人開始擔心這或引入更多外資“空頭”,但事實并非如此。摩根大通期貨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魏紅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的《QFII、RQFII辦法》(下稱《辦法》)發布后便有眾多外資機構前來問詢,不少都是長線投資機構,在風險對沖工具更完善后,將吸引更多“活水”進入中國。以股指期貨來說,當前QFII只能做套保,且要求嚴格期現匹配而不能做投機,因此諸如“裸賣空”的情況并不可能發生。
10月9日,A股長假后首日開盤便吸引超百億北向資金凈流入,12日開盤后勢頭持續,全年凈流入累計1050億元;今年前7個月人民幣債券外資流入也高達4740億元,同比增60%,機構預計全年資金流入量將達8000億至1萬億元,2021年將增至1萬億到1.2萬億元。
外資買債以現券為主,通過國債期貨套保
過去幾年,雖然中國債市不斷開放,但外資機構仍無法有效進行人民幣利率風險對沖。此次《辦法》不僅允許QFII參與國債期貨,投資范圍還擴至債券回購。
“很多國際投資機構都是長期投資者,出于資金效率的考量,更多將持有現券。有了更多QFII投資機構參與,會使中國國債期貨市場更活躍。”魏紅斌表示,早在2018年,中金所發布指引,允許將國債質押做為期貨交易的保證金,放寬抵押品范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機構持倉成本,便有不少海外客戶前來問詢并表示興趣。作為中介機構的摩根大通期貨也于今年7月,被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批準由交易會員變更為交易結算會員。
目前,外資機構仍在等待《辦法》的相關細節指引,例如就國債期貨而言,會否對QFII設定限倉比例?會否允許QFII進行套利、套保、投機中的一種或多種?漢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葛音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辦法》的確保留了一定的想象空間,QFII可參與的金融期貨、商品期貨、期權等的具體品種和交易方式,將由證券期貨交易場所報證監會同意。
魏紅斌稱,目前國債期貨交易編碼類型包括“套利、套保、投機”三種,各金融機構中,目前僅有基金專戶、券商資管小集合、證券資管定向等被允許開展上述所有操作,而銀行、保險等若參與國債期貨則被限定在套期保值。記者同時了解到,4月10日,五大國有銀行成為參與國債期貨交易的首批試點商業銀行,當時監管層的要求也是進行套保而非投機,并且對開倉手數有所限制,因此預計QFII進入國債期貨市場將更多以套保為主。
“此前也有討論過套利、套保、投機‘三碼合一’的可能性,基于額度申請,但仍待具體細則明確。”魏紅斌預計,隨著富時羅素WGBI指數早前已納入中國國債,后續將有更多外資布局中國債市。
摩根資管投資組合經理彭逸升此前對記者稱,外資持有中國政府債券的比例已從前幾年的2%升至9%以上,盡管亞洲其他市場(15%-30%)相比,中國的這一比例仍相對較小,但當投資者擁有更多管理風險的對沖選項后,中國債市國際化進程將會提速。
股指期貨限定套保,無需擔憂“裸賣空”
在新《辦法》下,對于外資空頭的擔憂更多集中在股指期貨方面。但機構人士認為,這種擔憂大可不必。
事實上,在《辦法》公布前,QFII已可一定條件下參與股指期貨。早在2011年5月6日,證監會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股指期貨交易指引》,但QFII只能從事套保交易,而不得利用股指期貨在境外發行衍生品;規定在任何交易日日終,QFII持有的合約價值不得超過其投資額度,在任何交易日日內,QFII的成交金額(不包括平倉)不得超過其投資額度。
“我認為《辦法》并不會導致更多資金做空A股。當前不少海外長線資金都希望進入中國,而且部分大型機構以持有正股為主,并沒有衍生品的敞口,部分對沖基金等可能會參與股指期貨、期權等。但事實上,在當前政策下,股指期貨有嚴格的資金套保要求,需要做到期現匹配,這相當于引入了更多資金,而不是‘裸賣空’。”魏紅斌稱,“隨著投資者更成熟,監管層也可能逐步放松相關限制。”
此外,引入更多QFII投資者參與股指期貨,長期也有助于改善合約貼水較大的情況。魏紅斌稱,目前股指期貨的整體效率已大大改善,例如在上證50和滬深300合約上,年化貼水多數時間在5%以內,較深的貼水主要存在于中證500合約上,使用期貨對沖的成本居高不下,“這和合約本身成份股較多、股價波動大、派息不是很規律等因素有關,隨著市場參與主體不斷豐富,情況有望得到改善。”
魏紅斌建議,未來能夠推出股指期貨(尤其是滬深300)的國際品種,讓除了QFII以外的國際機構都可參與。當前,參與A股的國際投資者能用來進行風險管理的工具僅有新加坡富時A50期貨,去年港交所宣布將攜手MSCI推出MSCI中國A股指數期貨,但仍有待監管批準。當前,國際投資者布局的中國股票已從知名大盤藍籌不斷下沉到中小盤股票,因此僅富時A50期貨或無法充分滿足其套保需求。(周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