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科創板正式開板以來,資本市場的生態正悄然生變,而隨著創業板加入注冊制隊列,市場的承接力度或待考驗。
某高級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上市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大的層面是國家不斷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操作層面是注冊制的推行。由于大量的市場供應短期內會分流資金,對大盤上漲帶來一定的壓力,結構上也會豐富投資者可選擇的標的,但是增加了投資難度。
企業IPO首發提速
Choice顯示,2019年1月~6月,每月發行上市的平均企業數量為10.83家,其中2月、5月上市數量均不足10家,7月22日,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集體掛牌,當月A股上市總數達42家,合計募資資金509.91億元,此后每月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數量雖有起伏,但均保持在兩位數。2020年7月,滬深兩市首發企業合計52家,總募集資金迎來階段高峰,為1098.66億元,其中中芯國際(688981.SH)一家募資額占據半壁江山。
2020年8月24日,創業板注冊制下首批“十八羅漢”上市,自此,企業的IPO之路實現加速,8月、9月(截至29日)首發家數分別為63家、57家,募集資金分別為647.01億元、601.3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7月-2020年9月,單月發行上市的平均企業數量為29家,其中2020年8月登陸A股的家數創下歷史記錄。
具體來看,據記者統計,科創板開板以來,截至2020年9月29日,共有182家企業上市,月平均數為12.13家,同時,單是2020年9月,就有17家公司掛牌創業板。不難看出,注冊制下,科創板和新創業板對企業格外具有吸引力。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認為,注冊制的出發點就是為了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給企業直接融資提供便利,未來隨著注冊制的逐漸深入發展,上市公司的家數還會繼續增加,企業上市的速度也不會減慢。
部分次新股破發后股價持續走低
隨著A股市場的供給不斷增加,次新股的破發較此前也在提速。
9月9日,鋒尚文化(300860.SZ)成為創業板注冊制下首只破發的次新股,其發行價為138.02元/股,隨后一直在首發價格線附近徘徊,截至9月29日收盤,公司股票報收133.79元/股;9月10日,美暢股份(300861.SZ)、時空科技(605178.SH)、新亞強(603155.SH)三只次新股相繼破發,首發價格分別為43.76元/股、64.31元/股、31.85元/股。這些次新股均在今年8月、9月上市,但上市后股價迅速走低,之后美暢股份、新亞強均出現小幅反彈,但隨后再次向下靠近首發價格線,時空科技則二次跌破發行價。
凱賽生物(688065.SH)8月12日上市,發行價為133.45元/股,發行市盈率為120.7倍,上市首日僅上漲17.65%,隨后股價持續走低,并在第四個交易日破發,截至9月29日,凱賽生物收盤價為98.2元/股。
另一只瑞聯新材(688550.SH)9月2日登陸科創板,股價亦是在其上市第四個交易日(9月7日)破發,截至9月29日,股價仍未反彈回到首發價格線。
除了上述這些,上市未到一年的次新股中,近日股價也在早已破發的基礎上大幅走低。其中9月28日,郵儲銀行(601658.SH)股價盤中再創歷史新低(4.47元/股),首發價為5.5元/股;浙商銀行(601916.SH)、渝農商行(601077.SH)亦在遙望著首發價格線,另有豪爾賽(002963.SZ)股價近日再次破發。
“目前來看,市場還可以承接和消化這種壓力,但是也要保持上市的節奏。從美國市場來看,注冊制除了放松審核,還需要嚴格退市制度。美國2012到2017年退市企業上千家,而我國不足百家。如果魚龍混雜,市場承接自然會有壓力。”上述高級分析師認為。(邸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