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依舊按兵不動 美國華爾街QE套利退潮

發布時間:2020-09-18 09:56:53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在引入平均通脹目標制后,9月17日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備受金融市場關注。

然而,當天美聯儲不但沒有針對平均通脹目標制給出明確定義與可量化的前瞻指引,還對加碼貨幣寬松力度“相當謹慎”。

“除了點陣圖暗示會將零利率延續到2023年底,美聯儲什么都沒有做——既沒有延長國債購買期限或加碼資產購買力度,更沒有出臺掛鉤國債收益率曲線控制的新QE措施。”Nat Alliance國際固定收益主管Andrew Brenner向記者透露。美聯儲的謹慎態度與市場預期相差甚遠,直接觸發9月17日凌晨美股跳水下跌與美元反彈。

在他看來,美聯儲之所以對加碼貨幣寬松力度“無動于衷”,很大程度是因為它調高了今年美國經濟預測——從6月份的萎縮6.5%,調高至萎縮3.7%;此外美聯儲還預計明后兩年美國經濟增速分別達到4%和3%。

“金融市場對此并不買賬。”一位華爾街大型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透露,目前華爾街眾多對沖基金擔心美聯儲QE套利空間越來越小,正考慮加快拋售美股美債的步伐避險。

一位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負責人則直言,在美聯儲點陣圖暗示將零利率延續到2023年底后,他們內部迅速決定加倉新興市場資產。畢竟,未來3年美元流動性保持極度泛濫疊加極低的美元拆借利率,將會助推大量資金涌入新興市場淘金,令新興市場投資獲利勝算遠遠超過估值偏高的美股美債。

“不過,鑒于二季度新興市場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很多對沖基金不再無差別地買入,轉而有選擇地配置估值偏低、且經濟成長面良好的新興市場國家資產,令其吸引力趨于分化。”他指出。

QE套利“退潮”?“如果說美聯儲沒有加大QE購債力度,的確是冤枉它了。”上述華爾街大型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指出。

紐約聯儲在9月17日凌晨表示,美聯儲指示公開市場操作小組額外增加國債和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持有量,并按需購買機構商業抵押支持證券(CMBS),以維持證券市場的平穩運行。具體而言,紐約聯儲計劃以每月購買800億美元美國國債,以及每月增持400億美元機構抵押支持證券。

“但是,這不足以點燃金融市場對QE套利的新熱情。”他直言。他所在的對沖基金模型估算,美聯儲上述新增的美債購買額度,僅僅只能承接美國財政部為新一輪財政刺激計劃募資所發美債的約25%,難以持續激發華爾街投資機構對QE套利(先買漲美債,再將美債賣給一級交易商與美聯儲)的興趣。

畢竟,多數華爾街金融機構原先寄希望美聯儲通過加碼新一輪QE購債力度——承接美債發行規模的占比能達到50%-60%,從而助推美債價格持續走高,以延續此前的QE套利的獲利前景。

“如今在美聯儲貨幣寬松力度大幅低于市場預期的情況下,持有美債待漲而沽策略反而面臨虧損風險。”對沖基金OANDA策略分析師Jeffrey Halley指出。此前很多海外資本之所以愿意使用高杠桿加倉美債,主要原因是押注美聯儲持續加碼QE力度,令美債價格持續上漲,從而“覆蓋”美元貶值損失并產生正回報。然而,美聯儲此次“無為而治”,恰恰起到反作用——隨著美元一度走強至93.2,以及美債價格走低,這些海外資本驟然發現上述算盤正在落空。

多位美股經紀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不只是美債市場,美股市場因美聯儲未能加碼貨幣寬松措施,也出現一輪QE套利盤離場。其中不少散戶認為美聯儲這次貨幣政策會議“偏向鷹派”——通過引入平均通脹目標制并將零利率政策維持更長時間,美聯儲就無需引入掛鉤國債收益率曲線控制、或延長資產購買期限等新QE措施。這種認知促使他們迅速拋售美股,不再看好美元泛濫所帶來的美股估值持續上漲。

“多數投資機構認為,此次美聯儲未能加碼貨幣寬松措施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元。”Jeffrey Halley指出。盡管美聯儲點陣圖將零利率延長至2023年底不利于美元長期走強,就短期而言,金融市場對美聯儲未能加碼新一輪貨幣寬松措施的失望,卻在助推美元指數觸底回升。

新興市場資產吸引力“分化”面對市場的“失望情緒”,不少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則選擇轉向投資策略——迅速加碼新興市場資產配置。

“鑒于未來3年美聯儲很大可能延續零利率政策,美元流動性將保持極度泛濫且美元拆借利率長期維持歷史低點,都將助推大量資金涌入新興市場淘金。”前述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負責人向記者指出。在9月17日美聯儲發布貨幣政策聲明后,他們內部迅速討論決定,要將新興市場資產配置比重再調高10個百分點,搶先布局“坐收”資本涌入所帶來的新興市場資產價格上漲紅利。

記者多方了解到, 相比此前的無差別抄底買入,多數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此次選擇重點布局亞太地區新興市場資產。究其原因,亞太地區疫情防控效果不錯且產業鏈復蘇較快,有助于當地經濟基本面更好地成長,相關股票債券資產收益率與安全性均高于其他新興市場地區。

9月初,國際金融協會(IIF)公布最新數據顯示,盡管8月新興市場連續三個月實現外資凈流入(凈流入額約21億美元),但投資分化趨勢已經相當明顯,一是就地域而言,8月亞洲新興市場地區流入約47億美元資金,而拉美地區僅流入7億美元,其他新興市場地區則出現資金外流;二是就資產吸引力而言,8月新興市場股票市場吸引約44億美元資金流入,但債券市場則流出23億美元。

“這背后,是新興市場資產的吸引力正在分化。”高盛分析師Sara Grut認為。究其原因,一是4-5月全球資本大舉抄底新興市場資產,令新興市場投資級信貸產品的息差大幅收窄,甚至可能出現債券價格過高且回報率轉負的風險;二是不少新興市場國家正借著美聯儲長時間維持零利率的契機大幅發行美元計價外債發展經濟,反而導致這些國家外債壓力進一步增加,令全球長期投資機構出手謹慎。

花旗銀行預計,由于美元走低與美聯儲采取極低利率,今年新興市場主權債券發行規模將高達2370億美元,僅9月份的發行額可能達到610億美元。

“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按美元計價的外債占比過高,著實限制了我們的投資興趣。”前述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的加倉對象,主要集中在外匯儲備充足、外債占比較低、疫情防控較好且經濟增長基本面穩健的新興市場國家資產。

在他看來,這與2008年美聯儲啟動QE措施后,全球資本無差別買新興市場資產的狀況明顯不同。畢竟,多數全球投資機構都汲取了上一輪美元流動性由松變緊所帶來的新興市場投資虧損教訓,不再一味看中新興市場資產高收益率,而是密切關注他們能否做到安全性與收益性兼顧。

關鍵詞: 美聯儲 華爾街QE套利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