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貨價格漲幅超過28%創6年新高 貿易商成最大受益者

發布時間:2020-09-15 10:44:19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一場突如其來的“美莎克”臺風,驟然點燃資本買漲玉米期貨的熱情。

截至9月14日收盤,國內玉米期貨主力合約2010報收2419元/噸,盤中一度創下過去6年以來最高值2450元/噸。今年以來,玉米期貨價格漲幅超過28%。

記者多方了解到,9月以來玉米期貨價格之所以連續上漲,主要原因是受“美莎克”臺風等影響,黑龍江、吉林不少地區新季玉米出現倒伏現象,局部地區減產已成定局,引發資本聚焦產量減少效應,紛紛入場買漲玉米期貨。

“上周以來,我們每天都要接待多家來自全國的私募投資機構,他們主要來調研臺風影響地區的實際玉米產量減少額是否超過市場預期,再決定是否加入買漲玉米期貨陣營。”一位期貨公司哈爾濱分支機構農產品期貨業務負責人透露。目前私募機構普遍預期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將比以往減少15%-20%。

他指出,隨著玉米期貨價格持續上漲,目前越來越多大型玉米加工企業正紛紛進入期貨市場逢高沽空進行套期保值,正令玉米期貨多空博弈趨于激烈。此外,私募機構的調研樣本(包括調研區域等)不同,也導致他們得到不同的玉米減產量預期,造成多頭資金之間的博弈——目前已有部分私募投資機構開始獲利了結。

9月14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網站信息顯示,近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出《關于創新舉措加大力度進一步做好節糧減損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著力推進節糧減損反對糧食浪費,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多位東北地區農產品生產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盡管臺風導致玉米減產,但考慮到今年玉米播種面積較往年有所增加,因此今年玉米整體產量應該仍保持平穩波動。

私募機構密集調研“這幾天前來調研玉米減產狀況的私募投資機構實在有點多。”上述期貨公司哈爾濱分支機構農產品期貨業務負責人坦言。其中,多數私募投資機構都是聽說黑龍江、吉林不少地區因臺風導致玉米出現倒伏現象,趕緊實地考察玉米減產量是否超過市場預期(即玉米播種面積可能減少15%-20%)。

由于調研路線與地點不同,不少私募投資機構得出的結論截然不同——部分前往受災相對嚴重地區的私募機構紛紛表示“繼續看漲玉米期貨”,但部分前往受災相對較輕地區的私募機構則擔心“市場過度夸大減產效應”,反而更傾向逢高沽空。

“這也是9月14日玉米期貨主力合約在觸及2450元/噸后迅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指出。不過,目前買漲玉米期貨的私募機構依然稍占上風。早在8月底,部分玉米加工企業曾進入期貨市場開展逢高沽空套期保值,但此舉并未有效阻止玉米期貨價格上漲——隨著調研的私募機構越來越多,玉米期貨的買漲資金隨之也在增加。

在多位期貨公司農產品分析師看來,這些持續追漲玉米期貨的私募投資機構的最大“底氣”,是當前生豬養殖利潤達到2000-2500元/頭,且生豬養殖數量較往年大幅增長,令作為飼料的玉米需求持續上升,在供需關系此消彼長的情況下,玉米期貨價格還將更上一層樓。

“甚至不少私募機構在調研完生豬養殖市場后表示,養一頭豬的利潤就達到2000-2500元,養豬戶還會在乎玉米期貨價格上漲400-500元嗎?”前述期貨公司哈爾濱分支機構農產品期貨業務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記者多方了解到,逢高沽空玉米期貨的私募機構同樣有著自己的底氣——他們調研發現,由于玉米期貨價格走高,越來越多生豬養殖戶正計劃用陳年小麥作為飼料“替代”玉米,令玉米需求并沒有市場預期那么高。

“不過,考慮到養豬戶需要一段時間接受陳年小麥作為飼料的方式,因此目前買漲玉米期貨的私募機構依然在動用大量資金推高玉米期貨,儼然有著逼空的感覺。”一家國內大型期貨公司農產品分析師向記者透露。不 過,此舉顯然冒著極大的風險,一方面疫情好轉正令海外玉米進口速度加快,很快將填補減產所帶來的供應缺口,另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可能會在臨儲拍賣過程里,將玉米直接銷售給玉米加工企業,由此造成玉米飼料需求減少。

“更重要的是,若玉米期貨價格持續走高,不排除國家相關部門會出臺政策遏制市場投機買漲潮,由此買漲者面臨較高政策風險。”他透露。目前不少大型玉米加工企業已經開始加大期貨市場逢高沽空套期保值力度,此 外,玉米貿易商可能在秋季玉米收割采購前,提前壓低玉米期貨價格以降低自己的采購成本。

貿易商成“大贏家”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玉米期貨價格持續走高,廣大玉米種植農戶卻并未從中受益。

“事實上,目前玉米上漲的最大受益者,是玉米貿易商。”前述期貨公司哈爾濱分支機構農產品期貨業務負責人透露。去年他們基本都是以0.8-0.9元/斤(折合1600-1800元/噸)的采購價格向農戶收購玉米,如今眼看玉米期貨主力合約價格逼近過去6年以來最新值2450元/噸,他們手里的玉米現貨浮盈達到逾650元/噸。

記者多方了解到,隨著玉米期貨價格持續上漲,不少貿易商紛紛選擇“奇貨可居”——即便大型玉米加工企業大批量采購,他們也寧可暫時不賣,等待更高價格出手。其中,不少玉米貿易商還在期貨市場參與買漲玉米期貨推高價格,從而實現更高的價差收益。

這促使相關部門一直向東北地區廣大農戶推廣“期貨套保”策略,希望他們能使用期貨工具發現“更合適的賣出價格”擴大收入。

“但是,相比美國廣大農場主會根據自己產量預期,先在播種季做1/3產量期貨套保,到了收割季再做1/3產量期貨套保,東北地區多數農戶對參與期貨套保的興趣不高。”一位東北地區大型農產品生產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究其原因,一是當地農戶不了解期貨套保投資的具體操作方式與投資技巧,二是部分農戶覺得期貨價格波動較大,還是“敬而遠之”。

因此,這些年相關部門開始引入保險+期貨的做法,或者以縣、村為單位,組織當地所有用戶購買農產品收入保障保險或農產品價格波動防范保險,再由期貨公司將這些頭寸拿到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對沖,從而提升農戶種植收入。不過,由于這類保險保費較貴(通常一畝地需要600-800元保費),因此不少農戶不大愿自主購買,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給予相應保費補貼。

“目前,大連商品交易所已經對此給予了逾1億元保費補貼,盡可能讓東北更多地區農戶采取保險+期貨方式在有效防范減產與農產品價格走低風險同時,通過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實現更高的農產品銷售收入。”這位東北地區大型農產品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要讓更多農戶能分享農產品價格走高帶來的收益(而不是讓貿易商賺取其中的巨額價差回報),還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保險+期貨的推廣力度,覆蓋更多農戶。

關鍵詞: 玉米期貨價格 玉米期貨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