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大豆系列期權品種上市 積極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

發布時間:2020-09-15 08:40:02  |  來源:期貨日報  

9月14日,大商所總經理席志勇在哈爾濱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大豆產業國際高峰論壇暨后疫情時代產融協同育新機探討會議上致辭時表示,當前中國乃至全球大豆產業面臨重大變局,大商所將積極應對、開拓新局,繼續深化與黑龍江省及相關各方合作,持續推進產融結合,持續提升服務大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助力黑龍江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端牢中國飯碗,積極服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布局。

期貨日報記者在會上了解到,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糧食生產、加工物流等帶來沖擊,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較為劇烈,大商所在服務大豆上下游企業風險管理方面主動作為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1至8月,參與大商所大豆系列期貨品種的法人客戶數較2019年同期增長29%,成交量同比增長41%,持倉量同比增長58%。目前,國內70%的豆粕、50%的豆油現貨貿易采用大商所期貨價格進行基差定價;參與大商所市場的油脂油料企業的大豆壓榨量占全國90%以上。

席志勇說,一直以來,大商所踐行初心和使命,始終堅持服務“三農”、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緊緊圍繞服務大豆產業健康發展,不斷拓展品種工具體系,持續提升市場運行質量。一是加快大豆系列品種、工具創新,構建起較為完整的衍生產品體系。二是持續完善合約規則制度,提高市場運行效率。近年來,大商所順應國產大豆貿易流向和消費結構發展實際,優化了黃大豆1號合約交割質量標準,把基準交割地調整至哈爾濱,并相繼在吉林、內蒙古增設交割倉庫,實現交割區域對國產大豆主產區的全覆蓋,更加便利產地企業參與套保。交易所在豆油期貨品種上實施動態升貼水制度,創造性地解決了華南地區交割庫升貼水難題。三是降低企業參與成本,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四是創新市場服務模式,大膽探索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方式。2015年大商所整合產融資源,首倡“保險+期貨”服務“三農”試點,通過市場化方式,幫助農戶和涉農企業穩定收益,至今“保險+期貨”試點已連續五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成為期貨市場服務“三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2016—2019年,大商所支持有關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產業企業等深度合作,在大豆、玉米、雞蛋等品種上累計開展227個“保險+期貨”項目,覆蓋種植面積1763萬畝,為全國23個省、近70萬農戶提供保收增收服務。其中,在黑龍江地區開展項目最多,累計實施63個項目、占比28%,覆蓋種植面積531萬畝、現貨量148萬噸,實現理賠3.11億元,在服務黑龍江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席志勇表示,當今世界面臨大變局大調整,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運籌帷幄,適時作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決策,為大豆期貨市場發展帶來新機遇、提出新要求。下一步,大商所將在中國證監會領導下,持續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敬畏”“一個合力”,更加注重提升市場運行質量,更加注重服務產業企業,更加注重培育技術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期貨與現貨連通、境內與境外連通的多元化、多層次、開放型國際一流衍生品交易所,持續提升服務大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堅定不移推進大豆系列衍生品對外開放,進一步提升大商所價格的國際代表性和國際影響力。二是加快推進大豆系列期權品種上市,為產業企業提供更加豐富的避險工具。三是進一步提升大豆衍生品市場效率,綜合實施做市商等一攬子措施,促進大豆系列品種合約連續活躍,適時調整交割質量標準和升貼水,持續優化完善期轉現業務,促進期現貨市場深度融合。四是穩步加快場外市場建設,緊緊圍繞服務產業發展,匯聚產業龍頭企業,著力打造“一圈兩中心”,即大宗商品生態圈和價格信息中心、交易中心,更好地滿足產業企業的個性化需求。

關鍵詞: 大豆系列期權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