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10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余件。
展品以體現(xiàn)建筑
盡管不是一個以展品等級取勝的展覽,但該展還是呈現(xiàn)了不少亮眼的文物。例如首次展出的養(yǎng)心殿符板和五供,銅質符板上刻鎮(zhèn)宅靈符來守護宮室,前置香爐、蠟臺、靈芝五供。在首次養(yǎng)心殿大修時發(fā)現(xiàn),它們當時被放置在養(yǎng)心殿明間梁架內藻井的正上方。事實上,整座紫禁城也只有三座安放符板的建筑,分別是太和殿、乾清宮、養(yǎng)心殿。
首次現(xiàn)身的符望閣漆紗是一種特殊織物。這件漆紗原先鑲嵌在寧壽宮花園符望閣一層的欄桿罩上,正反面皆有相同圖案裝飾,又能完全透光,精美異常。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制作工藝久已失傳。
符望閣所在的寧壽宮花園是乾隆為自己“退休”后打造的專屬宮殿群,里面一磚一瓦都代表了乾隆時期的工藝巔峰水平,其規(guī)制幾為一個微縮的紫禁城。
1773年,南方匠人們織造好十余片漆紗,千里迢迢送入故宮,成為符望閣里“紗窗”。作為紗窗,漆紗既要保證透氣透光,還要保證堅韌耐用。經(jīng)過現(xiàn)代科技手段探測,符望閣的漆紗是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展出的漆紗就是其中一片。這是它在二百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張杰說,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后也很難有機會再公開展出了。
而萌趣的一幕出現(xiàn)在太和殿脊獸的聚會上。“雖然各個脊獸都展出過,但這還是太和殿的脊獸首次一起展出”,張杰說。
在紫禁城古建筑屋頂上,脊獸的數(shù)量和位置都有一定之規(guī),絕對不能逾矩。太和殿作為規(guī)制最高的建筑物,其屋頂脊獸數(shù)量最多達十個,且數(shù)量為雙數(shù),在紫禁城所有古建中僅此一例。這十件康熙年間的琉璃瓦脊獸,按從前到后的順序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其中行什僅太和殿獨有。
在展的明代《徐顯卿宦跡圖冊·皇極侍班》藏于故宮博物院,圖中可以見到皇極殿(清代改稱太和殿)及其附屬建筑的格局。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坦言,清代的太和殿區(qū)域大小可能只有明代的不到70%,這張圖中的皇極殿和附屬建筑,目前也無法考證是否一定精準,對研究者而言可以作為參考。
《明世宗實錄》記載:“原舊廣三十丈,深十五丈云”,即面闊約95.1米,進深約47.55米。嘉靖三十六年,奉天殿再次遭焚,于是縮小體量重建,以致殿臺比例失調,嘉靖重建后改名為“皇極殿”。到清代,清世祖改皇極殿為“太和殿”。康熙三十四年太和殿重建,拆除大殿兩側斜廊,改為防火墻,其規(guī)模與嘉靖重修時相同,橫寬63.96米,縱深37.2米,高35.05米。由此可以遙想明代太和殿之雄偉。
展覽用史料鉤沉
從明代1420年營建至今,紫禁城建筑繼承唐宋規(guī)制,與城市功能、山水形勢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展板呈現(xiàn)了明代天啟七年的紫禁城圖,也在午門展廳以沙盤形式還原了清代紫禁城模型。明代的琉璃瓦當、滴漏和蹲獸殘片,和清代的脊獸、窗欞和金甌永固杯,提示觀眾這是一座有著六百年歷史的城。
照片里,儲秀宮南窗炕幾上殘余的半枚蘋果,是溥儀匆匆離宮前吃剩的;一同呈現(xiàn)在展板上的史料還有遜帝溥儀、內務府大臣紹英和當時執(zhí)行《修正清室優(yōu)待條件》的李石曾三個人對事件的回憶,“我們引入當事人的視角,從他們的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用鮮活的第一手親身經(jīng)歷作為文獻的補充。比如展示溥儀出宮這件事時,用到了三個人對事件的回憶,給觀眾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一歷史事件。”
整個午門區(qū)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分別對應明代、清代、現(xiàn)當代三段歷史,同時以18個歷史節(jié)點介紹紫禁城的規(guī)劃、布局、建筑、宮廷生活,以及建筑營繕與保護的概況。觀眾從西至東,漫步256米,可以領略紫禁城的“時”“空”。張杰透露,事實上這個展只是個“序言”,整座紫禁城才是個巨大的“展廳”,觀眾還可以在里面找到9處“地標”建筑完成打卡,邊走邊看,領略這座城獨特的魅力。
西雁翅樓展廳主題為“宮城一體”,通過“1406年•永樂營北京”“1420年•紫禁城建成”“1535年•欽安殿奉道”3個歷史節(jié)點,講述了北京皇宮營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內布局的改變。
午門正樓展廳主題為“有容乃大”,通過“1655年•改建坤寧宮”“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養(yǎng)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寧壽宮”“1859年•連通長春宮”“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靈沼軒”8個歷史節(jié)點,講述了清代的十位皇帝為滿足其理政、寢居等功能的需求,在不改變總體布局的基礎上重修或重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
東雁翅樓展廳主題為“生生不息”,通過“1914年•初開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戰(zhàn)時護古物”“1949年•重整修繕隊”“1961年•首薦頒國保”“1987年•瑰寶列世遺”“2002年•大修百年計”7個歷史節(jié)點,講述了昔日皇宮成為博物院后發(fā)生的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筑測繪等事件。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檔案以及實物展品,呈現(xiàn)了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發(fā)展過程。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紫禁城的建成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也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建筑理念的集大成者。希望通過這一展覽,觀眾能更深入全面了解曾經(jīng)的紫禁城。
據(jù)悉,展覽將持續(xù)至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