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聲鳥鳴喚醒了清晨。
打開窗子,迎面是連綿起伏的青山,空氣里彌漫著麥子的香甜、花兒的芬芳和炊煙的柴火味道。此情此景讓習慣了城市生活的耳朵、眼睛和鼻子,頓時敏銳起來。
麥收時節,我和朋友慕名來到四川南部縣正覺寺村,正趕上一朵朵花兒爭先恐后開放。
正覺寺村地處南部縣、西充縣和鹽亭縣的交界地帶,距離南充市有將近一百公里的路程。村子四周群山環繞,在山谷里形成一個小小的壩子,一條小河從村民家門前緩緩流過。村里有古寺,家家戶戶遍植桃樹,于是有了詩情畫意的名字:寺外桃源,取的是“世外桃源”的諧音。
桃花早已開過了,一顆顆桃子藏在桃葉下面,湊近一看,青青的果子擠擠挨挨,看得老鄉滿臉都是笑意。現在開得最熱鬧的是月季花,村里的小徑全是月季夾道,競相綻放。
村里的風景別有一番趣味。千年古剎正覺寺、百年傳說牽手橋、莊子嶺上“百笑圖”……沿溪行,穿過田野里的阡陌小道,一橋一亭,一石一潭,皆有娓娓道來的故事。
最讓村民津津樂道的是牽手橋,又叫三步兩座橋。沿著溪邊的田埂,穿過幾片荷田,來到丁字形的一個岔河口,但見一條小溪和穿過村子的小河在這里相遇,一溪一河兩座橋。一個傳誦了上百年的故事在這里上演,故事的主人公是村里的一對青年男女,兩人經常在河畔讀書,天長日久產生了愛戀。但是他們不敢公開戀情,因為兩大家族是世仇,隔河而居。后來他們外出讀書,沖破了家族的隔閡走到了一起。兩大家族放下成見,各自在岔河口修一座橋,溝通了兩岸也打開了兩個家族的心結。這個故事還被編成了歌舞節目,每年都要在村里的春節聯歡會上演出。
跨過三步兩座橋,沿著開滿鮮花的小徑上行,不多久就到了當地人稱作的窠場,巖壁上刻著幾個大字:崇文書巖,這里原來是一個采石場,石料采走后形成了石窠,現在稍加整飭就成了一個露天小劇場。幾張桌子,擺上蓋碗茶,在養魚大戶老張帶動下,幾個愛好者登場就唱開了。
在鑼鼓聲中,我們離開窠場去莊子嶺,一路上布谷鳥聲聲叫喚,提醒人們這是割麥插禾的季節。麥子已經收割了,許多村民的院壩里曬著金燦燦的麥粒,街檐下有老人不時在驅趕偷食的鳥雀。
莊子嶺是一個鮮花簇擁的小山嶺,這里的一張“百笑圖”,讓我停下了腳步,那是正覺寺村村民的一張張笑臉。站在展板前,我的目光與每一張笑臉相遇,他們有的在勞作,有的在樹下休息,一側臉,一抬頭,笑得那樣甜蜜,又是那樣親切。那笑容就像花兒一樣,一朵又一朵匯成了正覺寺村的花海。
正覺寺村原來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落,把一個村子搞成田園景區,這是大膽的創意。和鄉親們聊天,他們都提到一個土生土長的村民王新,他在江蘇打工創業積累了資金,決心要把村子建設得像花園一樣,村民每家每戶也都入股成立公司,一手一腳改變了村子的面貌。
傍晚時分,田野里起了蛙聲,我走過村里的花徑,和每一個鄉親打招呼,也和路邊的花兒招手致意。我們有時聊幾句天,有時一句話也不說,微笑是我們的共有表情。一撥撥山外的人來到村里,一下子變得熱鬧了,大家贊美著花兒,花兒也變得有了情意。我就這樣在村里隨意走動,一直走到星光滿天。驀然回首,又一次聽到花兒在風中細語和歡笑。(顏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