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正在尋求高品質復蘇

發布時間:2020-04-22 11:12:28  |  來源:人民網  

“五一期間有什么好的周邊游產品推薦嗎?”這幾天,賴女士每天需回復的咨詢微信都有十幾條。她是北京市西直門區域一攜程旅游門店的工作人員,盡管門店還未正式營業,但是通過網絡咨詢的游客日漸增多。“有些游客已經在關注下半年的旅游產品。”

攜程旅游數據顯示,五一放假5天的消息公布后一天內,攜程旅游板塊跟團游、自由行等產品的搜索量環比增長超過300%。

中國旅游市場很大,中國游客的旅游消費需求仍然旺盛,這已經成為共識。疫情過后,游客消費需求釋放時,市場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以滿足游客的需求,將是未來中國旅游業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品質旅游、市場細分、精準服務,早已不是旅游業中的新概念,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客觀上將加速這一進程,并將提出更高要求。

品質是振興之本

文旅融合以來,高品質旅游是文旅產業發展的方向。如今,受到疫情影響,這一進程明顯加快。近一段時間以來,多地旅游業逐漸復工復產,“高品質復蘇”成為它們共同的目標。

4月15日,以“文旅復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產業復蘇大會暨中國旅行者大會”在貴州貴陽召開,正式拉開了貴州省旅游業復工復產的大幕。近日,江蘇鎮江印發《2020文化旅游品質提升年實施意見》,將今年作為鎮江“文化旅游品質提升年”,重點實施八大工程。“家門口的健康游——歡樂游杭州”活動已啟動近1個月,到今年12月底,浙江杭州將推出十大系列旅游活動,推出高品質健康旅游產品線路,吸引市民和游客積極參與,加快推動杭州旅游行業復興。

在“國內旅游市場振興與目的地高質量發展”在線座談會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院長谷慧敏指出,此次疫情是個轉折點,將帶來旅游消費理念和旅游業態及服務產品的變革。中國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發展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馬耀峰也指出,旅游供給需要創新,疫情后應重點突出特色旅游產品。

“還是要沉下來做好景區品質提升,生活好了,人總是要外出游玩的。中國真正缺的不是市場,而是好產品。”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如果旅游目的地僅僅是通過免門票、發消費券等手段營銷,而忽略品質提升,又將重走過去“人山人海吃紅利、圈山圈水收門票”的老路。

關注本地生活

過去的幾周,北京市民白建川利用周末,和家人一起去了幾個郊野公園。“郊野公園地大、人少、空氣好,非常適合踏青。”在東壩郊野公園,他們一家欣賞了桃花、杏花、梨花、海棠、丁香、二月蘭等,“我們沒有錯過春光,也感受到了野趣。”

這個春天,“在家門口轉轉”是許多人的旅游狀態,也讓許多人發現了家門口的風景和趣味。多家旅游平臺將周邊游、省內游作為主打產品。4月上旬,攜程旅游推出“安心周邊游”促銷計劃;4月中旬,飛豬聯手平臺百大旅游商家推出6億元補貼,滿足消費者五一周邊游出行需求。

而為了迎接不斷增多的本地游客,旅游目的地、旅游業者也開始調整思路,更新各自的產品。為了多了解親子游產品,管女士關注了一個做少兒旅游的公眾號,4月中旬,她參加了一個北京懷柔親子騎行活動。主辦方帶著家長和孩子們走進樹林、農莊,聽當地農民講農作物、果樹知識。“孩子們很喜歡,家長也很感興趣。”管女士說,“這與過去的郊區一日游相比,體驗感提升了很多,也激起了我們不斷探索本地游的興趣。”

戴斌指出,本地生活有品質,外來游客就愿意來分享。旅游景區、主題公園、游樂園、度假酒店和旅游綜合體有生活場景和品質體驗了,就會引來本地人的高頻消費。

日前,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傳來消息,京津冀實行健康狀態互認。五一期間,白建川計劃帶家人去天津或河北旅游。“我相信隨著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我們的旅游半徑會越來越大。”

老產品創新意

4月16日,海南三亞旅游推廣局籌備組副組長唐嗣銑在飛豬平臺,通過直播鏡頭向全國網友推介三亞的旅游產品,半小時內觀看直播人數突破60萬人次,收獲一片好評。政府官員化身“主播”,這樣的營銷創新方式讓人耳目一新。

近一段時間,為了重振旅游業,各地各出“奇招”求創新。除了營銷手段出新,產品創新更是重中之重。

日前,山東省臨沂市在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上提出,從2020年起,臨沂市將創新思路,打造“紅+綠+黃”旅游產品體系,整合區域內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資源,使傳統旅游產品煥發出新的魅力。

雅瓊在上海經營一家民宿,“過去以接待外地游客或差旅人士為主,現在上海本地客人多了起來。”疫情期間,通過民宿的公眾號,她每天分享民宿的變化和生活,和老客戶保持溝通,并吸引了一部分新客戶。“清明假期,一位游客從崇明島專程來體驗我新布置的花藝主題房。”雅瓊說,“現在同類的民宿很多,但是多花心思,多琢磨客人的需求,仍然能夠吸引游客。”和她一樣,吸引新客人的同時,吸引來過的人一來再來,將是旅游業者追求的一大目標。(尹婕)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經濟新聞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