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依山傍水的村子靜悄悄的,泥土和花草散發著迷人的清香,偶爾幾聲鳥叫劃破寧靜,孩子們“一、二、三、四”的口號聲此起彼伏,村子在大山的懷抱里逐漸醒來。
這里是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王寨鎮高壩村,此時,高壩小學的孩子們正在晨跑,這樣的晨跑已經持續了兩年。帶領孩子們晨跑的,正是高壩小學的宿舍管理員——張海平。
張海平出生于河南省項城市永豐鄉,2010年22歲的張海平遠嫁到鳳岡縣王寨鎮高壩村河家灣。“我當時真的被這里的貧窮嚇到了。”這是張海平對高壩村的第一印象。在這里,有一些“沒媽的孩子”,他們的媽媽為逃離貧窮而離家出走。富有愛心的張海平,除了照顧自己的孩子,還經常關心村里這些“沒媽的孩子”,給他們洗澡、洗頭,教他們寫字、識數,還將自家孩子的舊衣服清洗干凈為他們換上。
幾年下來,孩子們漸漸長大,但他們的狀況仍然沒有太多改變,依舊是整天穿得臟兮兮的在村子里晃蕩,這讓張海平深感心痛,她暗下決心,要為孩子們做更多的事情。2018年2月,她應聘到高壩小學當宿舍管理員。
成為宿舍管理員后,張海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她教孩子們洗頭、洗衣服、刷鞋、整理床鋪,在張海平的引導下,短短一個月時間,高壩小學的寢室衛生大變樣,孩子們的笑臉也漸漸干凈明朗。
新校舍完工后,宿舍條件改善了不少,但陳設十分單調,張海平想讓宿舍變得像家一樣溫馨,于是學著幼兒園老師,帶著孩子們收集廢舊物開始環創,考慮到低年級的孩子動手能力要稍微欠缺一些,她就采用“大小搭配”的方法:高年級的孩子帶著低年級的孩子做。一開始她想讓孩子們按照她提供的參考來做,但在做的過程中,孩子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在她的鼓勵下,有的孩子創設了“海底世界”,有的孩子創設了“豐收的喜悅”,有的男孩子不喜歡花花草草,就創設了消防主題,用繪畫和手工的表達方式提示大家應該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
當一名“稱職”的宿管,對張海平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搞好寢室衛生,她發起了“流動紅旗”評比活動;為了提高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她組織孩子們每天晨跑;為了孩子們安穩入眠,她每天晚上巡寢到12點,從未間斷。
在一次巡查寢室的過程中,二年級的小宇感冒發燒,張海平二話沒說,抱著他沖往村里的衛生所,開完藥之后,她把小宇抱回值班室,給他喂藥、擦身子降溫,半夜,睡夢中的小宇抓住張海平的衣角輕聲地說,“媽媽,媽媽……”一旁的張海平看著這個“沒媽的孩子”,瞬間淚如雨下。
這一聲“媽媽”,在張海平心中播下了一顆大愛的種子,在高壩小學這片土壤里扎根、開花。
往后的日子,她和孩子們一起跑步、學習、閱讀、種菜,當孩子們生病時,張海平總是在旁邊照顧,而張海平生病時,孩子們也會輪流給她打飯、端藥。有心事和煩惱時,孩子們總是第一時間向她傾訴,她也總是耐心地引導孩子們。張海平感動著學校的老師和周邊甚至是鄰縣的村民,他們紛紛把孩子送到高壩小學,并且希望能夠住校。半年的時間,學生增加了50多名,而寢室90張床位早已不夠用。
“我能感受到他們對母愛和知識的渴求,所以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繼續學習,考取教師資格證,爭取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關愛更多的孩子。”張海平說。
在張海平看來,無論是保安、宿管,還是教師、校長,都是教育事業的奉獻者。只要大家兢兢業業、無私奉獻,鄉村教育一定能走向更加陽光燦爛的未來。(彭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