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廣網報道,上個月,延邊大學發布公告稱,擬清退136名攻讀碩士和博士的學生,原因是這些學生沒有在學校規定的年限內取得學位并畢業。退學學生名單顯示,有一名學生2005年入學,近15年都沒畢業。近日,又有近30所高校公布了超過1300名碩博研究生的退學名單,其中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
學歷的“更上一層樓”往往意味著有更大概率實現社會流動。好不容易被名校錄取為研究生,為何有些人做不到一鼓作氣,不能在學校規定的年限之內取得學位并畢業?對于大多數被清退的學生而言,非不能也,乃不為也。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情況更加復雜。一些人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是為了拓展自己的就業渠道和發展空間。有的人明明有好工作,讀研讀博只是為了“學歷鍍金”。更有甚者,選擇繼續讀書是為了延緩就業壓力,對工作缺乏興趣和熱情。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只是想混學歷。這是一種尷尬的現實,也是一種糾結的處境。在此之前,許多高校并非沒有關于研究生彈性學制的規定,只不過出于就業率考量也好,不愿意激化矛盾也罷,那些已有的制度往往并沒有發揮應有的效力。為了幫助研究生順利過關,少數學校還想方設法對學業沒有達標的學生網開一面。
有些人也許認為,嚴格對待高校學子未免不近人情。但嚴格研究生全流程人才培養標準,建立高等教育淘汰機制,通過合理增負和加壓方式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越來越多高校的價值認同。“名校清退研究生”不僅是對殷殷期盼的萬千家庭負責,也是對高等教育的質量負責,還是對大部分努力學習、認真生活的大學生負責。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從嚴把牢畢業出口,對學業不合格說“不”,不僅有助于守望教育公平,也有助于激發教育活力,促進社會流動。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相比,我國的本科和研究生淘汰率都偏低。教育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連續譜,應該是一以貫之的。在中小學乃至幼兒園相對充實的格局下,大學卻成為一些學生的逍遙地,這本身就是滑稽和荒誕的。只有讓高校進入嚴出時代,敢于動真格,高等教育才會更有生機與活力。
(作者楊朝清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