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周末,你是如何幫孩子安排時間的?
上周,錢報記者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反復刷屏——《孩子的時間是個常量》,而且轉發的大多是杭城中小學校長和一線老師。
此文到底什么來歷?為什么獲得了那么多教育界人士的共鳴?
這篇刊載于最近一期的《人民教育》的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時間常量”、“精致”時間、閑散時間、“荒蕪”時間、教育的邊界……正是這些話題引發了教育圈內的深思。
日前,記者聯系上了文章作者——金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校長俞正強。俞校長說,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其實是想“替孩子們講講話,替他們發牢騷”。
教孩子建議做好兩點:
養成好習慣,熱愛這個世界
“孩子沒有話語權,他們經常要為了大人冠冕堂皇的理由,做許多他們自己不需要的事情。”俞正強校長在學校做了個抽樣調查,問學生一周要上多少節培訓班,結果令他很驚訝。
“最多的是個五年級孩子,報了18個班。光是一年級,就能報5個了,四年級開始,報了10多個。”俞正強說,“而且除了家長布置的培訓班,學校也會給孩子增加課程任務,社會上的許多活動,學校也要跟著配合。”
家長認為給孩子報培訓班是對的,學校認為給孩子豐富課程是對的,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也是對的……“對+對+對……這么多‘對’的事情加起來,但最后形成了一個不太正確的結果,這很值得思考。”俞正強說。
俞校長一直堅持的觀點——“育人是提高分數最好的路徑”、“人育好了,分數自然就出來了”。在他看來,現在缺的是育人方法,而拿分數的方法也不對,是用時間換取知識量。育人需要轉思路,所以他想寫下這篇文章,為孩子們發聲。
面對突然地“爆紅”,這位浙江省特級教師、中國長三角頗具影響力校長坦言,此文在他的朋友圈也“轉瘋了”,除了老師,家長也在轉,還有許多家長來問他解決辦法。
俞校長說,他教孩子的方法,其實就寫在文章里。
“一個是好習慣的養成。大家都知道習慣培養很重要,但怎么養成習慣,哪些習慣該在怎樣的年紀培養,沒人在意。家長喜歡在孩子小時候報各種才藝班,因為這種比較顯性,而且他們會覺得,習慣養成是天生就會的事情,卻不知這也是門重要的學問。”
另一個,是培養孩子熱愛這個世界。“孩子熱愛世界的前提,是父母、學校、社會得要先熱愛他,給他鼓勵、同情、支持等正面回應,他才能感受,然后回饋給世界。”
“學習階段,孩子是學霸,家長會很得意;不擅長讀書,但長大后兒孫繞膝團團圓圓,家長也很得意。”俞校長說,“但前提一定是——孩子的習慣要養好,做一個熱愛世界、善良努力的人。”
探討學校管理中的校長角色:
每個人心目中都裝著五個小人
去年,錢報記者也聽過俞校長的一場講座。就“學校管理中的校長角色”進行探討,他當時提出了“五個小人”的觀點,有趣而且值得思考,與大家一起分享:
學校是一個大環境中塑造的小生態。好的生態,就是把孩子放在春天里面,這個春天就是校園。這個綠洲的底層就是校長的擔當,要立校長德。
發現每個人的心目中都裝著五個小人:官人、商人、學人、德人、混人。
官人是求威。孩童時期,男孩都幻想將來當國王、王子,女孩想要當王后、公主。商人是求利,學人是求真,德人是求善,混人是求閑。
每個人都是由這五個小人按不同的比例組成,每個小人都在心中占有一定的份額,如果其中一個小人膨脹到極致,這個人便瘋狂了。
要“修”的是官人,不要讓官膨脹。
商人也要修掉,否則一個像商人的校長,會把學生看成是他的資源,是可以利用的。
學人也要修小一點,校長在學校里不要太“真”,因為教育需要善意的謊言,安撫、鼓勵學生。
混人要不要呢?這還是要的,但也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德人,要“養”大一點。作為老師、校長,一定要養這個德人。俞正強說:“我在學校里掛著一幅自己的畫像,有學生用筆戳破了畫中的眼睛,正好被我撞個正著,但哪怕我們的威信被挑戰了,也要保持善良。”
立校長之德,源于校長之自覺。俞正強說,這個自覺就是我們的擔當,讓我們成為立德樹人的魂,我們的老師才能跟著我們成為立德樹人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