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能否多點“個性定制”

發布時間:2019-11-29 15:12:2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37歲的單冬生是一位返鄉創業者,在河北省平山縣,他種植了1300畝的蘋果,養了5000只狐貍,還開辦了農家樂和素質拓展營地。

回到家鄉6年來,單冬生自費跑到很多地方聽過課。“到北京懷柔學過蘋果種植技術、帶著員工去山西觀摩過老樹改造、參加過清華大學鄉村旅游營銷課程的扶貧項目”。

盡管每次學習都耗資不菲,但在單冬生看來,從技術更新到品牌發展,在農村創業,每個階段都要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引進新理念。

和單冬生一樣,近年來,一批涉農企業領頭人、家庭農場主、專業種養大戶等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領頭羊”。在加快推進農村農業發展的同時,定制化精細化的培訓學習逐漸成為他們的熱切期待。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新鋒實踐隊向學院提交的一份長達17萬字的調查報告印證了這一點。此前,該實踐隊組織37名隊員歷時一個月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調研,奔赴安徽、湖北、新疆、京津冀等地,實地走訪了農業農村局、培訓基地、種養大戶等40余家主體單位。

實踐隊的調查結果顯示,新型職業農民普遍參加過地方職業農民培訓,參加培訓2-3次的占比66.7%,參訓次數大于5次的占比20%。同時,新型職業農民在發展過程中,對培育的定制化更加渴求。

今年49歲的汪來積曾被評為安徽省百佳新型職業農民,他經營的安徽省金雞峰家庭農場,每年出欄1萬多羽雞苗。近兩年來,他參加過當地農業部門組織的家庭農場管理、網店營銷培訓,“這些學習機會很好,比如雞苗疾病防治、農場管理等很多課的實操性都很強”。

成都宏德蜂業專業合作社社長高洪根,在當地從事花木種植和養蜂有30年了。他現在擔任成都市農業職業經理人協會會長,每年都會組織會員配合市農業相關部門開展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

高洪根向實踐隊員們介紹,近年來成都市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培訓跟蹤服務包括商標注冊、法律援助、政策更新等方面做得很好。

但他也坦承,目前的培訓缺乏針對具體行業的精準指導,專業度還不夠。協會里有養殖、種植等各類行業的300多家農業企業、400多名會員,“但每年兩期培訓里,偏重于介紹國際國內某些地方農業發展的經驗,面很廣,把一個領域講透還有距離”。

高洪根舉例,“先進的管理知識只有從專家那里才學得到。形勢每年都在變化,比如今年的貿易戰,很多高質量的出口蜂蜜要受到影響,專家們就可以解釋明年該怎么預判,這對他們非常重要”。

實踐隊員在走訪中還發現,政府組織培訓時間與農忙時間相沖突的案例不在少數,這也帶來一些問題。

四川某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處一位負責人感慨,“農忙的時候不容易組織人員,農閑的時候更多人想來學習卻沒有機會,農民自己也很生氣,說‘你們怎么不讓我去’”。

考慮到晴天培訓會影響正常勞作,農民的積極性較低,連續培訓又容易引起反感,一些地方開始逐步改革。如調研中的宜昌市新型職業農民協會,擁有124家會員,協會里下轄的合作社,安排培訓時首先考慮都是在雨季。

這樣的尷尬,高洪根也遇到過。為了參加培訓,合作社的蜂農們會提前完成準備工作,給培訓留出時間,無法同時來參加的技術人員則進行輪換。

隊員們的調查數據顯示,有72.7%的人認為目前參訓的主要困難是沒有時間。實踐訪談中,大部分新型農民反映,錯開農忙時段進行短期培訓將極大提高農民的參訓積極性。

盡管培訓面臨一些困難,但很多新型職業農民依然很看重培訓機會。

“最初,員工都不愿意去聽。但我強制要求他們參加了幾次后,開了眼界,后來都主動找我報名。遇到農忙,我就讓他們互相協調。”單冬生說,在當地,和他一樣的新型職業農民有十幾個,涵蓋種蘋果、大棚、紅薯、肉牛養殖等領域。“每次只要農業部門組織培訓,大家都爭相報名”。

“即使耽誤一些時間,也想去學習新技術。”宜昌市遠安縣養蜂大戶段清芳,曾因土蜂箱較為簡陋,管理不好,蜜蜂大量死亡。今年3月,他參加了當地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養蜂技術培訓,學習1周后,將土蜂箱改造成新式蜂箱,養蜂的質量與效率得到了提高。

不過,調研報告中也指出,當前培訓存在缺少培訓后的服務、培訓時間短、教師下鄉指導少、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等問題。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壯大,需要長期系統化的培訓扶持。

“對我們這種大山深處的國家級貧困縣來說,培育出一個產業帶頭人太重要了,一個人很有可能帶動一方鄉親致富。”在河北省平山縣農廣校走訪中,一位工作了5年的負責人深有感觸,上級下發的文件中要求,凡是參加過培訓的農民3年內不得再次參加培訓,但每年仍然會有很多農戶變換名義來申報培訓。

安徽省黃山區從2014年開始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試點,曾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縣基地”。該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一組數據,2014年、2015年當地農廣校每年培訓400人,而2017年下降為325人,2018年290人,2019年253人。農村符合條件的培訓對象越來越少,正成為基層農廣校面臨的尷尬現實。

他還談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由政府出資找相關培訓機構購買服務,是公益培訓,因此很多農民的積極性并不高。“如果轉換思路,對不同行業的農民開展定向培訓,收取一定的費用,培訓后獲得技能認證,報銷培訓費用,或許能夠喚起新型職業農民對產業發展的渴望。”

“針對不同農民的個性化定制化職業技術培訓目前尚未得到重視。”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張國忠教授認為,新型職業農民知識能力水平明顯提高,對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的關注度也顯著提升,但獲取這些信息的途徑有限,對相關信息了解不徹底不全面,缺乏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教與學雙方存在交流不通暢不徹底不精準的問題。

張國忠教授表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慢慢在形成一個體系,這是未來農業生產的核心力量。必須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聯結網,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組織利益共同體,發揮“一主多元”培育體系優勢,多途徑、多層次、全方位地推動地方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組織共享+個人帶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制。

本報武漢11月28日電

湯春燕 胡林 記者 雷宇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經濟新聞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