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委員會主辦、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承辦的“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委員會2019年學術年會”暨“蘭州大學新聞傳播教育60周年座談會”近日在蘭州大學舉行。此次年會的主題為“回顧與前瞻——新中國新聞傳播教育70年”,同時圍繞新聞傳播教育設置四個分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130余位新聞傳播教育專家共同探討了新聞傳播教育的歷史經驗與未來發展。
在大會主題言環節,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暨南大學、廣西大學的專家分別圍繞新聞傳播教育的觀念重塑、外部環境、培養目標與教育模式改革進行發言。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孫江教授作為唯一一所受邀發言的省屬院校代表,以《固本培元 法新結合——打造新時代卓越傳媒人才的特色化培養模式》為題,提出地方性院校在當今媒介環境下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探索思路。
難題:多元融合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困局
“如何辨別、如何驗證、如何表達、如何傳播、如何取信于人?”孫江教授通過對新聞工作者在新媒介形態下如何開展工作的一系列追問,揭示出在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融合性媒介不斷發展的今天,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
他指出,如果將這些追問倒推到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階段,那么“如何建立學生的專業認同和職業認同,如何彌合學生畢業之后的本領恐慌問題”就成為辦好新聞傳播專業教育必須要面對的兩大難題。
破題:培養服務時代需求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緊跟媒介環境變化的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理念的不斷演進,孫江教授認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提出、新文科建設的全面推進和更具體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計劃”的開展,共同指向了一個方向,即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有氣魄、敢擔當、能干事的新聞人才。
“特色化應是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題中之義”,孫江教授重點介紹了西北政法大學立足于自身辦學特點構建的“全媒體知識與信息技術應用融通、法學與新聞學融通、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通”的卓越傳媒人才培養模式。他強調,該模式確定了“政治堅定為前提、人文素養為驅動、創新意識為引領、專業能力為基礎、法新結合為特色”的目標,以學科融合、文理藝交叉、實踐貫通為思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并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手段、實踐平臺等多方面進行改革。
解題:立足優勢的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路徑
“緊扣使命、發揮優勢、凸顯特色”,孫江教授認為,對于資源相對匱乏、技術與人員流動相對較慢的地方特別是西部高校來說,定位精準、善用社會力量協同育人是一條現實可行的路徑。學院通過共建實驗室、合辦節目、開展社會服務、搭建海外實習平臺等一系列措施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支撐。
他具體闡述到,在固本培元培養方面,學院立足于西北政法大學新聞教育的“紅色基因”,注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踐行,注重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法新結合培養方面,學院依托學校法學專業的學科優勢,注重培養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該模式的實踐過程中,學院建立實習實訓基地30余家,培育優秀作品近百部,學生海外升學就業比例,行業領先媒體、企業就業比例均有所提升。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原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羅以澄教授擔任主題發言環節的評委,他在評議時指出,在新聞人才培養被提升到安邦定國、治國理政高度的背景下,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規律的關系、立足中國特色與面向國際建設世界一流的關系、專業技能教育與專業文化教育的關系”至關重要。在思辨的基礎上,西北政法大學對以上問題進行了現實回應,結合自己的新聞教育實踐展現出“一幅美好的、鮮活的、具有實踐性的圖景”,并具有“特點鮮明、可復制推廣”的特征。
此次年會還舉行了《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2019》首發儀式,同時由蘭州大學代表絲綢之路各參會高校宣讀了《絲綢之路新聞傳播教育高校聯盟2019蘭州共識》,組織成立“絲綢之路新聞傳播教育高校聯盟”,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成為該高校聯盟的首批創建單位之一。(王洋、楊悅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