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彭云老師在泰國分校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與語言》課程。 光明圖片
在擴大教育開放的新形勢下,許多高校正在積極謀劃和準備“走出去”開展境外辦學活動。境外辦學如何走穩走好,已日益成為高校共同關心的話題。
高校境外辦學迎來新機遇
20多年來,高校境外辦學在探索中前行,走過了作為政府行政審批事項到如今不必經過行政許可的屬于辦學自主權范疇的發展歷程。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我國高校已經舉辦了128個境外辦學機構或項目(含25個取消審批后高校自主舉辦的),這些機構和項目由分布在內地21個省、直轄市的84所高校在亞、歐、美以及大洋洲的48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相關資料表明,一些國家和地區對我國高校境外辦學為其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求日趨旺盛,主動向我國政府和高校提出境外辦學邀請的也不在少數。與此同時,中外合作辦學屬于“引進來”合作辦學活動,目前高校開展此類辦學活動仍須根據國務院的行政法規《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獲得政府的行政許可。截至目前,全國共計2463家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是由內地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700多所高校與36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所高校合作舉辦的,其中約為90%的機構、項目屬于高等教育。
這些數據和資料說明,在鼓勵支持高校依法自主開展境外辦學的政策背景下,高校境外辦學發展步伐加快,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高校境外辦學面臨新挑戰
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在鼓勵支持發展高校境外辦學的同時,明確發出加強規范的信號。在教育部的指導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于2019年9月對外發布了《高等學校境外辦學指南》,為高校境外辦學提供操作層面的專業化指導。可見,在鼓勵支持高校境外辦學的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是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的政策趨勢。
我國高校作為境外辦學者,面臨對這種辦學活動的培養目標確定、合作伙伴遴選、學科專業設置、辦學模式構建、協議章程簽署、培養目標制定、招生模式選擇、學籍注冊管理、課程體系規劃、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推進、質量自我評估、學歷學位頒發、辦學經費籌措、辦學風險管控、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政策指導,以及服務當地需要、適應當地文化、嚴格準入標準、完善退出機制等一系列操作層面的問題,面臨辦學所在國家和地區及合作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等認可的問題,面臨準備接受我國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評估的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要求高校加大力度對境外辦學進行探索和創新,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
高校境外辦學須主動作為
規劃設計,量力而行。境外辦學的步子邁出去了,要收回來并不容易;高校要做好科學謀劃和頂層設計,把境外辦學納入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統籌國內國外兩方面的資源,發揮自身學科專業優勢,就辦學目的和目標做出科學設計,對自身的境外辦學能力做出科學評估,對擬辦學所在地的人才需求情況和經濟社會環境進行深入調查,結合辦學所在地的高等教育資源和辦學環境進行境外辦學可行性分析。高校境外辦學需要學校內部相關職能部門或學院牽頭,但這種辦學活動絕不是某個部門或某個學院“承包”的事情,它是“一把手工程”,是關乎學校長期發展、關乎全局的大事。有了發展規劃和“藍圖”,學校層面還要繪好“施工路線圖”,舉全校之力,調動各部門和相關學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組建思想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的“施工隊”,保證“一張藍圖干到底”。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高校在境外辦學師資建設方面,國內教師和管理人員赴境外工作的積極性不高,或者難以選出國際化意識強、通曉國際規則、具有業務勝任能力和相應外語水平的高素質人才。要保證規劃的落實落細,必須克服這些問題,把師資質量的保障作為高校境外辦學的關鍵問題來抓。
健全機制,保障質量。辦學質量高低直接決定高校境外辦學的興衰成敗,而直接與辦學質量息息相關的是管理機制和課程教學機制。管理機制的科學構建和有效運行,是提高辦學質量的關鍵;課程教學機制的高水平建設和不斷創新是提高辦學質量的核心。一切管理機制的改革和運行都要圍繞課程教學這個核心,否則就會走偏方向,甚至不利于辦學質量的提高。在目前已有的128個高校境外辦學中,非獨立辦學的占了絕大多數。開展非獨立境外辦學活動,要根據辦學的協議、章程,與境外辦學合作者聯合組建高效運行的管理委員會,負責境外辦學的決策與管理,統籌境外辦學機構或項目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在課程教學方面,除了建立和完善境外辦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之外,重要的是根據境外辦學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組織教學;要制定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的教學質量標準、學位授予標準以及教學質量自我評價體系和程序,實現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機制化和國際化。
依法辦學,服務當地。一方面,高校開展境外辦學活動,應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基本規律,同時,要遵循我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并堅持底線思維,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要以開放促改革,促進高校自身的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國際形象和影響力;要服務于中外人文交流機制,服務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另一方面,高校開展境外辦學活動,要主動服務辦學所在地的需要,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專門人才。許多國家、地區和高校歡迎和邀請我們前往辦學,是因為他們有現實的內在需求。資料顯示,一些合作者明確表示希望搭上中國經濟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快車。因此,高校境外辦學要秉持互利共贏、互鑒互學、共同發展的理念,精準對接本土需求;要配合我國企業“走出去”,為我國企業的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在所在地辦學,應熟悉、遵守當地法律、教育政策和學歷學位認證規定,符合當地辦學規范,與時俱進靈活調整辦學策略。實踐證明,有的高校開展境外辦學伊始,就聘請國內律師和辦學所在地律師提供法律服務,咨詢和處理相關法務問題,取得很好效果;相反,法律服務介入不夠,是造成服務當地不足的重要原因。
管控風險,確保安全。高校境外辦學要兼顧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強化風險意識,與主動開放、主動作為沒有矛盾,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對境外辦學各環節的潛在風險預測不足、評估不足,尤其是對辦學所在地的政治和法律風險預測不足、評估不足,是造成高校境外辦學抗風險能力弱的主要原因。要摸清境外辦學過程中的主要風險點,防范和管控政治安全風險、意識形態風險、財務風險、師生流動風險、法律摩擦風險等;尤其要對一些政治、經濟和社會風險系數高的國家和地區展開充分調研,研究當地的環境,充分估量風險;在境外辦學制度設計和辦學規劃時,要為應對不確定因素留有空間;在簽署境外辦學合作協議、制定辦學章程時,要充分考慮主要的風險點,并對風險發生及其產生的后果進行法律責任的界定和落實。在風險管控方面,要堅持風險評估、預防為主,管控分歧、溝通協調,啟動預案、依法解決三項原則。(作者:林金輝,系廈門大學高等教育質量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姚煙霞,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6JJD880028“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問題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