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南昌青山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丹石社區居民萬輝鵬拎著3個飲料瓶,在智能分類回收機前人臉識別驗證后,投進了對應窗口,屏幕上顯示“投遞成功,0.12元”,整個過程不超過30秒。萬輝鵬打開手機應用,顯示環保金已累計100多元,他申請提現,錢不久就到賬。
人臉識別、大數據監測、錯投警示、垃圾變現……近日,當智能技術賦能垃圾分類,在丹石社區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以前小區里雖設有分類回收垃圾桶,但垃圾分類就是沒法落實。”丹石社區黨支部書記陳麗說,垃圾分類一直是小區1600多戶居民面臨的難題。
2019年9月以來,南昌青山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在轄內小區試點引入智能分類回收機。
記者在丹石社區看到,智能分類回收機設置飲料瓶、紡織物、紙類和有害垃圾4類,每類垃圾設有儲存倉和投遞入口,上面用圖文列舉每類垃圾的特征,回收機兩側設攝像頭監測錯投行為。
賴琴菊常帶著孩子來投遞廢品,兩個小孩對人臉識別和智能互動很感興趣。賴琴菊說:“智能分類回收機安裝以來,我會教孩子平時注意收集廢品投遞,他們也樂在其中。”
如今的丹石社區,樓道清爽了,單元門口不再“一地狼藉”。智能技術賦能,助力垃圾全天候分類投放。
目前,智能分類回收機已覆蓋南昌市70個社區、15萬戶居民,節約自然資源290多噸。
據新華社訊 記者程迪 李嘉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