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期間,一則“羊毛黨”薅垮天貓網店“果小云旗艦店”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媒體深挖發現,該店鋪在天貓認證公司的股東名下擁有10家公司,其中兩家主營“無貨源店群”。果小云旗艦店出現定價錯誤,導致被“薅羊毛”,也是因為在設置“一鍵代發”軟件時出了錯誤。
外界對果小云的質疑仍未結束,不過,大家倒是借此機會認識了一種商家“剪羊毛”的方式——無貨源店鋪。新快報記者深入了解后,才發現這是一種充滿爭議的網店經營方式:有一般網店商家稱之為“吸血蟲”,但確實有人靠它成了“無需本錢、月入數千”的網絡兼職;電商平臺對它“又愛又恨”,不斷用各種規則調整來限制它;還有一部分人專盯著無貨源店鋪經營者,以軟件、培訓、教材之類的名義反“吸其血”。
什么是無貨源店鋪?
一般人并不熟悉的這個詞匯“無貨源店鋪”,在百度或者微信上搜索一下,才發現有如此多的介紹和分享文章。事實上,跟這些店鋪經營者深入交流一下,就知道它并非什么新東西,已經低調潛行了好幾年。
無貨源淘寶店鋪模式的定義,從名字上就能看出,它不需要貨源也能開網店。簡單來說,就是開一個自己的網店店鋪,再利用人工或軟件收集各大電商平臺上的熱銷產品,進行合理加價后再上傳到店鋪中出售。有買家在店里下單后,去找上家店鋪拍單,填上買家地址,讓上家直接代替發貨,其間的差價便是贏利,不需要有庫存、發貨,更不必裝飾、推廣(店鋪)。因此,有人說自己就是個“分銷商”,也有人自稱“全網貨源”。
介紹到這里,可能有些消費者會想起,早年的淘寶、京東,到近年來的拼多多、亞馬遜,在搜索商品時,都會不時見到一些售賣商品介紹頁非常相似甚至一模一樣的店鋪,不同的只是價格和成交單數,其實當中不少就是無貨源店鋪。
這類店鋪近兩年突然多了起來,一方面是不同電商平臺紅利期的更迭,而且手機購物用戶往往不經認真比價就匆忙下單;另外就是相應的采集軟件、工具也越趨強大,能一鍵采集全網商品并根據不同平臺的規則調整持續更新。
看似一本萬利,真的那么好賺?
據經營著8家無貨源店鋪的“老表”介紹,他們每天的工作基本上就是采集-聊天-拍單-發貨,前期剛學習的時候需要付出一定時間,后期操作成熟后每天抽出三四個小時打理店鋪就行。收入方面,一個成型的無貨源店鋪的利潤相當于二線城市普通白領的水平,月利潤在兩三千元左右,可以當份兼職。如果沒有好的工作,想當全職做的話,就得多開店做店群了,單量穩定的話月入萬元還是可以的,畢竟投入成本近乎無,所賺的也都是差價,只是付出的時間也倍數增加了。
“敬老院大當家”說,無貨源店鋪成本前期需要一定的資金周轉,其他最大成本就是店鋪成本、寬帶、電腦等。另外,現在是拼多多的紅利期,“淘寶商家早就超過一千萬家了,紅利期早就過去了,所以才說淘寶現在不好做。拼多多不一樣,買家已經超過4億人了,賣家才剛過百萬,這中間的缺口是巨大的,而且因為拼多多發展得太快,這個缺口還在越拉越大。即使紅利期結束了,離飽和還有很長的時間。”
做了五年跨境電商的CN17362說,2019年應該做亞馬遜無貨源店鋪,“通過采集國內各大電商平臺的產品數據,通過技術修改,標題優化等,符合國外買家的購買習慣,上傳到亞馬遜店鋪,從中賺取價格差。在我們眼中的20元英鎊,對于國外買家來說和20人民幣沒什么差別,這主要就是匯率的問題,同樣也是平臺的優勢所在。”
與平臺、規則的斗爭
有心動者擔心無貨源店鋪是否違法,比如說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電商法》。圈內人認為,《電商法》的出臺,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解決假貨泛濫的問題,要求在網上開店的賣家必須要辦營業執照,發現假貨后可直接定位到責任人。無貨源店鋪只要辦了營業執照,就不違反電商法。
從電商平臺的角度來看的話,“敬老院大當家”認為,電商平臺會支持無貨源模式進行發展,因為平臺上面賣家越多,對其最直接的收益就是增加了整體營業額;再者,一件產品每多一個賣家中轉銷售,對于平臺都相當于增加了一份收入。平臺既然想盈利,就不會舍棄無貨源店鋪。實際上,京東去年開放個人入駐平臺,以及今年開通的新社交電商工具“京東云小店”,都在鼓勵用戶開無貨源店鋪創業。
盡管如此,眾多無貨源店為了攫取利益,往往會大打價格戰。只要高于成本就會銷售商品,擾亂市場應有的價格秩序,原本正常的商業模式,會被沖擊得七零八落。像近期就有消費者反映,自己被拉入一個京東的折扣優惠群,每天搶優惠券買買買得不亦樂乎,直到某天才發現,領完30元優惠券后以9.9元買到的水垢清洗劑,在別的平臺上只賣“9塊9包郵”。而且,這些無貨源店隨時都有關店風險,售后服務無從談起。商品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也無法保障自身權益。
電商平臺肯定不能完全無視,淘寶2017年3月發布的《濫發信息規則》就舉例,重復鋪貨和重復鋪貨式開店都屬于信息重復違規;今年4月,淘寶又發布公告稱,發現部分賣家以不正當手段批量復制他人店鋪的商品,通過購買他人店鋪內商品完成自己店鋪內交易的行為,存在重復鋪貨、類目錯放、售后服務無法保障等多種風險,嚴重干擾市場正常運營秩序,影響買家購物體驗。淘寶網將對存在上述行為的異常店鋪執行下架全店商品等處置。
除此之外,不少像果小云所抄襲圖片的源商家,會直斥這些無貨源店是“吸血蟲”,因為這些店鋪必然要用到的抓取工具、軟件,往往都是一鍵將源店鋪辛苦制作的素材(圖片、視頻等)批量搬到自家網店,屬于嚴重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也是平臺重點打擊的目標。對此,一些抓取軟件開發商也會特別告誡商家,在采集商品的時候,要明確一些類目最好不要上,比如女裝、化妝品、食品等。
有心剪羊毛,就更易被剪
從上面這些無貨源店主的分享可以看得出,這并不是什么一本萬利的生意,最多只能算是份兼職收入,還要持續有單和經營得法才行。
不過,網友們常常在各種網絡推廣看到的卻是另一種說法:“日入200+、月收3000+,把握共享經濟的最后紅利”、“白撿錢的爽快!當今最潮商業模式!”、“無貨源店鋪,適合新手的創業項目,每天兩小時開啟副業人生”……
知情者透露說,這是在剪無貨源店主或者想不勞而獲者的羊毛。其實點進去后就能發現,這些文章大同小異。先是吹噓無貨源店有多賺錢,然后用共享經濟紅利、社交電商創業等新潮名詞增添光環,往往還會配上馬云、劉強東、雷軍等大佬的照片,以增加說服力。由此,這些專職中介塑造了一個“不用刷單推廣、不用找物流囤貨,沒有貨源就可操作”的無貨源店運營模式。
既然這么好賺,為啥這些中介不自己做呢?關鍵就在于“不備貨不囤貨不發貨”固然不假,但還是有一定門檻。這個門檻,就是要向專職中介繳納“學費”、“軟件費”、“門店包裝費”等。就算入門了,發現自己的店鋪做不好,到時中介們還會給你介紹一套“系統、科學、完整、高效的運作流程和管理體系”,當然,幾千元到幾萬元的培訓費、教程費也是少不了的。
無貨源店主們的經驗之談是,并沒有什么神奇軟件能一夜致富,一些非常好用的采集軟件可以千元左右就能買到,而且也只是店鋪的一個輔助工具,最終能否長久運營和穩定利潤,靠的還是精細化運營,成為某個品類的精品店鋪,而做多個店鋪也不如做一個精品的店鋪。(鄭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