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購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下單之前“貨比三家”,翻翻心儀商品的買家評論是大多數網購者的消費習慣。而在一眾好評里突然冒出來的一個差評就足以讓消費者心里打起“退堂鼓”,繼而影響商家的交易量和業績。因此,一些人抓住了商家不想有差評的心理,故意給商家差評,逼迫商家有償刪除差評而獲利。
近年來,這些“職業差評師”的活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首先,“職業差評師”的索賠手段越來越多。他們或向客戶收取費用,給指定的店鋪或產品惡意差評,以達到“黑化”競爭對手或報復的目的;或者在網購、點餐等之后故意留下差評,并提出賠償需求,進行網絡碰瓷。差評的內容要么是“雞蛋里挑骨頭”對產品質量蓄意抹黑,要么是設置陷阱對商家服務成心刁難。再者,“職業差評師”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廣。從最初的淘寶,到現在的京東、盒馬、各大外賣平臺等,幾乎所有帶有評價功能的網購平臺都成了他們牟利的“戰場”。最后,“職業差評師”的團隊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隨著“差評”背后的利益鏈條分支愈發龐雜,差評師的行動方式也從最早的“獨自作戰”到“團伙作案”。
“職業差評師”所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他們損害了消費者和商家的利益,擾亂了平臺正常的經營秩序。網購平臺設立評價體系的初衷在于讓產品得到更多的解讀,為潛在的消費者提供購買參考,同時為商家提供反饋,優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流程。然而,惡意差評使得這一構想變成商家惡性競爭、團伙非法牟利的溫床,阻礙了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
解決此類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我們看到,各大平臺已經在積極探索解決之道,比如淘寶的惡意差評舉報機制、滴滴的公眾評議會等等;另一方面,消費者也要“擦亮雙眼”,提高對惡意差評的甄別能力,主動抵制蓄意抹黑。同時,電子商務、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也亟需完善。比如探討如何將“職業差評師”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寫進法律,加大治理力度,對違法者造成有效震懾。(張六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