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誕生50周年 互聯網紅利還有多久?

發布時間:2019-10-31 10:22:55  |  來源:廣州日報  

離11月11日還有十多天,廣州白領任小姐已經收到了“雙11”預售的產品。今年“雙11”,電商巨頭變身新零售,用“游戲+社交+電商”全面打通購物、娛樂、生活場景,聯手線下商家推出各種折扣和優惠搶占“下沉市場”,無不折射出互聯網的變化:純線上不再一招鮮,流量爭奪已進入白熱化的階段。

今年是互聯網誕生的50周年,也是互聯網接入中國的25周年。據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人,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11.39萬億元。對此,中國第一代互聯網人張朝陽感觸頗深:“從1994年到今天,互聯網已經像空氣和水一樣無處不在。互聯網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帶來重要的改變,一個是信息側的發展,另一個是電子商務的興起。互聯網經濟真正得到了實現,這也是中國經濟重要驅動力。”

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排名第二

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發布的《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顯示,中美兩國成為互聯網初創企業蓬勃發展的沃土,在全球占據發展優勢地位。根據CB Insights公布的2019全球獨角獸企業名單,共有326家公司上榜。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排名第二,共92個,占比達28%。

網易當年從創業到盈利,僅僅5年時間花了4000萬美元,而如今不少“獨角獸”可能仍是虧損大戶。2018年,國內互聯網公司掀起上市潮。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梳理財報數據發現,從2018年至今,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48家互聯網公司,有28家處于虧損狀態。虧損的重災區分布在電商、視頻網站、直播、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電動車等行業。美團在今年二季度實現8.76億元的凈利潤,經調整凈利潤達到14.92億元,這是美團成立九年來首次實現全面盈利。自八月中旬發布二季度財報之后,美團的股價一路水漲船高,最高漲幅達50%。

2019年下半年,國內互聯網公司上市的步伐明顯放緩。對于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公司而言,扭虧將是上市后面臨的第一道大關,對于已經扭虧的公司而言,如何保持長期而穩定的盈利,則是一個長期的考驗。

廣州有3000多家互聯網公司

今年四月,前蘋果中國COO黃瑜在廣州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并取了一個極具廣州特色的名字:廣州云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黃瑜欣喜地告訴廣州日報記者,創業四個月已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Pre-A輪融資。

黃瑜的經歷只是廣州25年來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廣州有互聯網企業3000多家,互聯網創新國內領先,微信、酷狗音樂、YY直播、虎牙、UC、網易游戲等均位居全國同類應用排名前列。廣州的輕紡業、傳統貿易、文化創意、化妝品等行業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條和極強的產業集聚效應,將消費與互聯網結合,涌現出眾多消費品牌公司。此外,因騰訊微信和網易坐落于此,廣州擁有眾多游戲公司以及基于游戲服務的公司及大批10億元、20億元估值的基于微信生態的新媒體公司(內容和社交型公司)。

與北方互聯網企業“產品未動,營銷先行”“不談贏利談愿景講生態”的風格不同,廣州互聯網創業者則是“七分做功,三分唱功”,更務實。廣州誠存投資創始人梁耀璋說,有時同樣類型和進度的項目,在北京可能估值8000萬元,在廣州估值僅3000萬元。

廣州出臺最多互聯網行業政策 人工智能成為互聯網熱門賽道

互聯網進入下半場,未來趨勢如何?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注意到,領英近日公布的25家當下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的互聯網創業公司中,有11家的主營業務都圍繞著人工智能展開,比例超過40%,且已有成熟產品為行業所采用。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演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也成為熱門創新賽道。領英有關負責人向廣州日報記者表示,如果回顧過去三到五年中國互聯網+創業的圖景,應該能回憶起不少B2C公司的身影:團購、上門服務、P2P、外賣打車、視頻直播……如今,經過若干輪市場的洗禮,有實力的 toC企業早已熬過激烈的同行競爭,有了足夠的造血能力,或者被巨頭收購,基本上很難為后來者留下太多空間。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表示,中國互聯網每段時間都有巨頭產生,“如果一個企業能夠重新發現自己的話,尤其在中國做消費互聯網,保持初心,保持對產品極致的追求,以及不單純模仿,我覺得這種顛覆是不斷在發生的。”

廣州如何分享互聯網下半場的紅利?對此,廣東省互聯網協會副會長張毅接受廣州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和國家制造業重鎮,商貿發達,消費群體龐大,產業基礎雄厚,無論是為互聯網toC還是toB的應用都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廣州是華南地區的人才高地,,互聯網人才儲備非常充足。在未來,背靠粵港澳大灣區,廣州互聯網產業發展將更進一步。廣州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創業創新機制。在過去的2016年至2017年,廣州是出臺互聯網行業政策最多的城市。在政府部門的強大號召力,全民形成創業熱潮,目前已集聚了樹根互聯、阿里云、航天云網、浪潮、機智云等20多家國內知名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提供工業互聯網服務將大有可為。

時勢

光速更新換代的世界 創業光說故事不行了

20年前,英語專業出身的馬云創立的阿里巴巴,已經成長為全球知名的互聯網巨頭。馬云的經歷被譽為互聯網創業的傳奇,“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這句名言激勵了無數創業者。

據騰訊開放平臺的數據,近幾年全國平均每天都有1.2萬家新公司注冊,年增長達33.74%。但是,初創公司能夠活過3年的,只有不到3%,能夠活過6年還不到0.5%。什么樣的互聯網創業公司能登上創業大潮的“塔尖”?怎樣才能打破活不過3年的“魔咒”?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梳理公開信息發現,當下25位頂尖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中,共有22名30歲以上創立公司,其中有22位畢業于一線名校,例如UC Berkley、香港理工大學、清華、中科大等,11位有在知名公司超過5年的相關工作經歷或者相關創業經歷。而3名30歲以下創立公司的創業者中,僅1位畢業于一線名校,沒有一名有知名公司工作經歷。40歲以上的創業者只有一位。

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對于創業者的容錯率越低,只有“沒有太多短板,但有長板”的創業者才能得到資本青睞,如果有想法的年輕人要趁早,才有可能有更多機會和鍛煉,創業的經歷最能鍛煉創業的能力。

“中年創業者”姚勁波說,很幸運能在2005年開始創業、有機會切入更寬的市場,市場也還給你犯錯的機會。現在的互聯網創業太殘酷了,起步就要求有專業的團隊,只能從垂直細分的角度切入,融資節奏快得容不得犯錯。“新一代創業者更加激進,速度也更加快,現在一個企業要盈利的話,沒幾個億好像不好意思跟人家說,比如滴滴,從這個角度上看資金門檻更高了。”網易董事局主席兼CEO丁磊向記者感慨說。

“靠說故事找投資的時代已過去,市場對創業者要求更高了。”張毅建議當下的創業者要有創新,起步就要有專業團隊,從垂直細分的角度切入,不要跟巨頭“直接交鋒”。張朝陽則建議創業者如何面對焦慮:“每天都要考慮現金流,管理好公司報表,產品有沒有發展前途和競爭力,保證公司處于安全狀態。”(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倪明)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經濟新聞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