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時間,收集到的塑料泡沫裝了整整一車,但實際重量并沒有多少。
低值可回收物是可回收物的主要類別之一,常見的種類主要有塑料泡沫、廢玻璃、廢舊紡織品等。《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實施三個多月,成效顯著。不過,不少市民和社區反映,塑料泡沫及廢玻璃少人問津,面臨回收難問題,呼吁完善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體系。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線下 塑料泡沫難回收卡在運輸環節
“太輕了,不值錢沒人要啊。”8月20日中午,收廢品的楊師傅正蹲在雍和宮附近一處密閉式垃圾收集站外,大量的塑料泡沫箱、塑料泡沫板隔著墻頭扔了出來,楊師傅將它們裝袋裝車。一輛小三輪上,塑料泡沫摞在一起,堆了近兩米高。看起來不少,但就重量而言,不過幾十公斤,成年人一把都能拽起來。
繞過院墻,密閉式垃圾收集站內,環衛工人們也正忙著處理周邊送來的垃圾,“我們這里是收其他垃圾的,塑料泡沫是可回收物,所以我們處理不了。”一位環衛工人一邊拆解垃圾袋,一邊給袋內的垃圾做著二次分揀。他告訴記者,現在小區、商戶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塑料泡沫屬于可回收物,但因為不值錢,所以沒有人收,大多便當做其他垃圾扔到垃圾箱里,甚至因為塑料泡沫箱、板子體積太大,垃圾箱扔不進去,便堆在了垃圾箱旁。環衛工人收其他垃圾時,也只好先一并拿回來了。
站外,楊師傅此時更忙碌了,把塑料泡沫板掰成小塊,再往塑料泡沫箱里塞,小的塑料泡沫箱再往大箱子里套……為了把滿地輕飄飄的塑料泡沫盡量“縮小”,真可謂絞盡腦汁。楊師傅告訴記者,這些塑料泡沫并不是沒有地方要,廢品收購站是照樣收的,問題在于沒有人愿意送過去。“紙板、金屬現在都是可回收物當中的稀罕物。”楊師傅說,因為可回收物的回收是以重量為標準的,他手上的這一大包塑料泡沫只有幾十公斤,如果換成紙板那就是上百公斤,回收價格相差將近10倍。
在朝陽區某小區的一排底商前,一名個體廢品回收員正忙著接過商戶遞出的紙箱子。商戶最后遞出來的是一大摞塑料泡沫板,這名廢品回收員告訴記者,收這些塑料泡沫板子掙不了錢,只是“友情”幫他們帶走處理。“我告訴商戶愿意幫他們處理塑料泡沫,他們才愿意把值錢的紙板子、易拉罐、塑料瓶給我。”
線上 低值可回收物難入收取范圍
無獨有偶,低價值可回收物少人問津的情況不僅出現在線下。一些針對可再生資源提供上門回收服務的線上小程序,也存在類似問題。在一款名為“綠貓”的提供可再生資源上門回收的微信小程序內記者注意到,其回收價目表中雖然單獨設有“低值類”選項,但并未標注任何回收物品的名稱及基礎價格。記者撥打咨詢電話,工作人員告知,目前低值類可回收物只在少數街道試點進行,其他地區暫未全面開放。“低值這塊目前仍是回收當中的薄弱環節,如何做到收支平衡仍是一個難題。”該名工作人員表示,若是居民家中有少量塑料泡沫及玻璃制品,回收人員上門時可順手幫忙帶走。
另一款面向西城區居民進行預約上門回收的微信小程序同樣存在類似的情況,其回收列表中不見玻璃類制品及塑料泡沫等低價值可回收物的身影。
記者調查發現,上門回收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小程序并非沒有。但玻璃類制品的標價或積分通常為0,塑料泡沫盡管有著每公斤1元的標價,但也往往會因每戶居民家中的存量較少,出現無法估價的情況。
探因 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難點何在
在位于方莊南路的某可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回收點,前來變賣各類可回收物的人員絡繹不絕。在回收點的價目表上記者看到,這里對玻璃制品的標價僅為每公斤0.1元,而塑料泡沫的標價達到每公斤1.4元,其回收單價比絕大多數紙類制品1元上下的單價都高出了不少。
然而低價可回收物的市場卻并不盡如人意。在回收站的一角,當天收集上來的塑料泡沫已經裝滿了一個近一人高的編織袋。“這些泡沫看著有不少,但其實根本沒多少重量。”工作人員僅用兩根手指便將裝滿泡沫的袋子拎了起來。據其估算,這一整袋泡沫總共加起來只有二十來斤的分量,其價格僅在十幾塊錢左右。
雖然塑料泡沫制品廠的收購價格較高,達到了每噸3000元的水平。但由于塑料泡沫本身密度很低,實際重量并不大。“收上來的塑料泡沫都會統一運至分揀中心進行處理,通過壓縮機壓縮后其體積會縮小至原來的三分之一,然后向外省運輸進行再加工,其中的利潤遠低于其他品類的可回收物。”
至于玻璃制品,該工作人員說,由于收上來的瓶子品質不一、種類較多,因此難以直接進行再利用。“現在更多的是將瓶子打碎,以原材料的形式送到玻璃制品廠,生產新的玻璃制品。”雖然這樣可以使其真正進入再利用的環節,但由于價值較低,往往會使回收企業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普通玻璃制品的回收價格為每噸100元,玻璃制品廠則會以每噸300元的價格收購。“僅靠中間的差價很難維持人工及車輛運輸成本的支出。如果不是一次性運輸較大體量的玻璃制品,跑一趟下來甚至還有虧本的可能。”
支招 補貼宣傳雙管齊下 調動分類積極性
北京愛分類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源鴻從事垃圾分類工作多年。在他看來,當下如果單靠市場調節還很難使低價值可回收物完全融入回收體系當中。“目前企業處理體積大、占重小的塑料泡沫以及密度大卻不值錢的玻璃制品,想要維持收支平衡是最大的難題。尤其是在回收者有選擇空間的情況下,這類物品就更不會受到追捧,進而出現利大搶收、利小少收甚至無利不收的情況。”
在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朱濤看來,企業逐利的行為無可厚非。要想使低價可回收物更好的進入回收渠道,除了要適當對企業進行補貼外,同時也要倡導垃圾從源頭分類的觀點。“人們在觀念上的轉變相較政策的變化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垃圾分類目前仍屬于新生事物。要想讓人們養成更好的習慣,尤其是對塑料泡沫及玻璃制品的可回收屬性有著更明確的認識,離不開相應的宣傳。”
目前針對低價值可回收物難以進入回收渠道的問題,國內如上海、廣州等地已進行了積極探索。如上海出臺了《上海市可回收物體系規劃實施方案》,其中就包括:明確落實屬地政府對可回收物進行補貼的主體責任;對低價值可回收物給予專項資金補貼等。 ( 景一鳴 陳圣禹 趙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