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大寒就是年

發(fā)布時間:2020-01-20 08:55:49  |  來源:中國新聞網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冬季的第六個節(jié)氣,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后一個。人們在為迎接春節(jié)做準備的同時,也會順應天時,在飲食上做出一定調整,比如吃糯米飯滋補御寒、炸春卷等等。在古代,大寒時還要開始儲存冰塊,以備夏天到來時消暑降溫。

大寒一定比小寒更冷嗎?

一歲榮枯,自有時序。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每年公歷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

對大寒名稱的由來,《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解釋道:“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按照上述說法,可見大寒時天氣極冷。但由于它到來時,一般已經臨近歲末,過不了太長時間便是立春,所以不見得比小寒更冷。

在這個節(jié)氣里,農活依舊很少。在北方許多地區(qū),老百姓們忙著積肥堆肥,為開春做準備。人們還參考大寒氣候變化,預測來年雨水及糧食收獲情況,比如“大寒無風伏干旱”等等。

大寒時節(jié)要“藏冰”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花草樹木之外,鳥獸飛禽也均按照季節(jié)活動,因此它們規(guī)律性的特征、行動,被看作區(qū)分時令節(jié)氣的重要標志。

此外,大寒出現的花信風候為“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生于江南一帶)”,也可以作為判斷大寒時序的參考標準。

按照歷法來說,由于立春多數時間是在新年后,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個節(jié)氣,所以也有“大寒迎年”的說法,此時街頭巷尾張燈結彩,到處喜氣洋洋。

據民俗專家蕭放介紹,明代大寒前后,皇宮會組織人藏冰,人們將已凍得非常厚實的冰面切割成一米見方的冰塊,用溜槽將冰塊提到岸邊運至冰窖中,然后封固,以備夏天到來時降溫之用。

到了清代,藏冰的傳統依然被延續(xù)下來。北京的冰窖口胡同就是當時的藏冰地之一。

年味漸濃,準備迎接春節(jié)

有趣的是,在這段時間內,人們除了準備年貨,打掃屋子、腌制臘腸臘肉外,過去還會爭相購買芝麻秸儲備起來。

有一個說法稱,在除夕之夜,人們需要把芝麻秸鋪在路邊或者院子里,孩子們在玩鬧中,把這些芝麻秸踩碎了,諧音“踩歲”,又因為“碎”、“歲”讀音相同,所以意味著“歲歲平安”。

另外,芝麻秸還有“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美好寓意,求得新年的好彩頭,這也使大寒驅兇迎祥的節(jié)日意味更加濃厚。

烤紅薯、冰柿子、凍酸梨都是此時的美味。大寒時節(jié)天氣依舊“凍人”,約上幾個好友,吃點火鍋,或者圍爐夜話,也十分溫馨。

蕭放提到,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guī)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生活文化、養(yǎng)生常識。也透露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要求尊重自然,這在今天仍然適用。(記者 上官云)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經濟新聞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