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態修復 不僅為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這幾天,“青海”“外交部”“推介”等關鍵詞占據了青藏高原朋友圈“熱搜榜”。近日,以“新時代的中國:大美青海,從三江源走向世界”為主題的外交部省區市全球推介活動在外交部藍廳舉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向與會的各國使節和嘉賓代表生動講述了大美青海的變化與發展。
高原青海,千山堆繡、百川織錦。巍巍昆侖是萬山之宗,江源活水是水中“鉆石”,高原凈土是生物“天堂”,在全國生態安全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生態擔當下,如何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全力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海智慧,成為青海省當前及今后最重要的使命。保護好生態,對青海來說既是服務全國大局的需要,也是青海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5年治理 百萬畝黑土灘植被增加80%
青海,因水得名,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區。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000多個湖泊星羅棋布,42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兩條河流經大半個中國,最后流入東海和渤海匯入地球海洋,潤澤萬物生靈;而瀾滄江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最后注入南海,進入全球水系,造福鄰國人民。
人們用“三江源感冒,全球打噴嚏”形象地比喻了三江源生態的重要性。如此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卻一度遭受人為破壞和挑戰。黃河發源地——有“千湖之縣”美譽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曾擁有大小湖泊4000余個。但上世紀90年代開始,因過度放牧、草場沙化、鼠害等原因,生態跌入谷底,湖泊急劇減少,2004年,90%以上的湖泊干涸甚至消失,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間出現斷流。
瑪多告急、母親河告急。
黃河源是黃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和水源補給區,多年河川平均徑流量約200億立方米,可以為黃河流域提供約37%的水資源量,水質好、產流過程平穩,是名副其實的“黃河水塔”。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薛松貴表示,黃河源區水資源量直接關系著黃河流域生態和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對于黃河流域的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意義。
瑪多之痛,喚起了青海省對三江源生態保護的決心。之后的十余年間,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退牧還草、濕地保護、黑土灘治理、生態移民等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出臺,三江源生態環境逐步好轉。
“通過各界的持續努力,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與2004年相比,由每年384.88億立方米增加到每年408.95億立方米,增幅達6.25%。黃河源頭多個干涸的高原湖泊再現波光粼粼。”薛松貴說。
經過15年治理,如今的三江源區,草地沙化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各類草地的平均覆蓋度增加了11.6%,草地整體退化的趨勢得到遏制。特別是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灘和玉樹藏族自治州巴塘為代表的百萬畝黑土灘治理工程成效顯著,治理區內植被覆蓋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
修復三江源 砸進230億真金白銀
2005年,國家通盤考慮三江源生態退化趨勢和生態環境脆弱狀況,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給予特殊支持,啟動實施了繼京津風沙源之后全國第二大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一期工程),由此開啟了山水林草湖系統保護修復的新模式。
當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之時,青海深諳唯有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才是青海面向未來的正確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在總結一期工程十年經驗的基礎上,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暨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正式啟動,標志著三江源生態保護踏上了新的征程。
二期工程規劃治理范圍擴大到整個三江源地區,并且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投資之大、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對于青海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2016年4月13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正式啟動。
統計顯示,總投資230億元的三江源一期、二期工程,計劃實施黑土灘治理1068萬畝、封山育林631萬畝、沙漠化防治300萬畝、濕地保護1660萬畝,生態移民1.1萬戶、5.57萬人,建設牲畜暖棚5.14萬戶、617萬平方米,配發戶用太陽能光伏電源4.08萬戶。此外,三江源地區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的實施,通過修復河道、覆坑平整、回填表土、栽種林草、封育圍欄,使57991畝礦區土地生態功能得以恢復,歷史遺留環境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三江源國家公園屬于江河源頭和水源涵養區,是重要的生態工程實施區,大工程促進大保護,這些國家重點項目的實施對遏制生態退化趨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2019年,三江源地區生態修復力度持續加大。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投入2.42億元真金白銀實施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截至年末,三江源二期、退牧還草、生態修復三項工程,共實施草原有害生物防控1340萬畝,黑土灘治理51萬畝,濕地和雪山冰川保護50萬畝,退化草場改良30萬畝,為助力生態修復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從“劫難”到“天堂” 建設生態青海樣本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三江源腹地可可西里地區發生了一系列震驚中外的事件:數以萬計的大批金農涌入無人區淘金。所到之處沙石堆積、河道斷流,不僅破壞了地下資源,更使無人區的原始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棲息地遭受破壞……在國際藏羚絨制品消費和非法貿易的驅使下,不法分子組成武裝團伙,大肆獵殺藏羚羊等珍貴野生動物牟利。
從此,白天機器的轟鳴聲和夜間罪惡的槍聲打破了可可西里的寂靜,劫難降臨可可西里。到1998年,青海境內藏羚羊數量不足2萬只。
可可西里的劫難,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1989年,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政府對可可西里進行了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提出了在可可西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可行性報告。與此同時,中共玉樹藏族自治州委員會和玉樹州人民政府在可可西里毗鄰的曲麻萊、治多等縣成立西部工作委員會,保護可可西里藏羚羊。時任治多縣委副書記、西部工委書記索南達杰在與武裝盜獵分子的斗爭中英勇犧牲。從此,正義與邪惡較量的槍聲在可可西里廣袤的無人區打響。
除了人們熟知的“中華水塔”,三江源還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特點最顯著的地區,也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生態與物種寶庫。在眾多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的推動下,三江源地區退化生態系統得到了一定修復。藏羚羊、野牦牛、棕熊、藏野驢、馬鹿、黑頸鶴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年增加。監測顯示,瀕危物種雪豹頻頻出現在三江源,種群數量已過千,三江源被全球學界公認為世界雪豹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之一;藏羚羊個體數量從20世紀90年代的2萬多只恢復到6萬多只。此外,三江源地區還發現了歐亞水獺、金錢豹等珍稀瀕危物種,黃河源園區監測到了黑狼等稀少物種。
如今,純凈藍天的映襯下,湖泊波光粼粼,水鳥舞動雙翅縱情嬉戲,成群的藏野驢悠然踱步,野牦牛慵懶地覓食,白馬雞靈巧穿梭在叢林中,雪豹、金錢豹、棕熊、藏羚羊、黑頸鶴繁衍生息、世代棲居。
這一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堂,是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最直觀的典范。
根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三江源地區植被類型有針葉林、闊葉林等9個植被型,可分為14個群系綱、50個群系。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有野生動物獸類85種,鳥類263種(含亞種),兩棲爬行類4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1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巖羊、藏原羚等35種。雪豹、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藏原羚、棕熊、喜馬拉雅旱獺、巖羊等為青藏高原的特有種,其中許多被已列入全球珍稀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