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能力不斷增強 始終保持可靠、穩定、高效運行

發布時間:2019-12-16 09:36:24  |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作為我國首顆亞米級高分辨率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高分七號衛星首批22幅亞米級立體影像圖12月10日成功發布。高分七號衛星數據發布,少不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的接收工作,因為遙感衛星發射進入在軌運行后,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就是由地面接收站完成對衛星發送數據的接收,只有當數據接收成功以后,才能進行后續的存檔、處理和應用。

衛星遙感以衛星為平臺,利用遙感儀器對地球或其他太空目標進行觀測并生成觀測數據,經過地面站的接收和處理,轉化成可供各行各業應用的、信息極其豐富的數據資料。經過多年的發展,衛星遙感目前已成為各國空間對地觀測領域的主要科技手段之一。談到遙感衛星地面站的接收工作,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衛星數據接收站工程師吳鳳霞說:“(遙感)衛星進入了我們接收范圍以內,我們就可以接收這顆衛星了,衛星往地面發射信號,我們(遙感衛星數據)接收天線就會捕獲到這個信號,捕獲到信號以后,經過我們地面的設備,包括下變頻(器),包括解調器,包括我們記錄器,整個數據記錄下來以后,我們就傳輸到北京。”

1986年12月20日,中國第一個遙感衛星地面站北京密云站落成并投入運行,填補了我國在衛星遙感技術領域的空白,使我國擁有了直接獲取衛星遙感數據的能力,開創了我國遙感技術和遙感應用的新時代。從最初的一個地面站一套接收設備,到目前五個地面站二十幾套接收設備,地面站設施規模和技術能力得到快速增長,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副主任黃鵬說:“經過這30多年建設,我們現在已經形成了5個接收站,包括密云站、喀什站、三亞站、昆明站還有我們的北極站。目前遙感衛星地面站承擔的任務主要是來自于兩大方面,第一就是我們國家的所有的陸地觀測衛星,還有就是我們國家的空間科學衛星,這兩大類任務占整個地面站的業務大概70到80%這樣的一個體量。”

地面站運行30年來,所接收的衛星數據主要應用于我國科研、災害監測、環境監測、林業、國土資源、城市規劃、農業、水利、氣象、海洋、礦業等專業領域,在保障國家重大任務需求、業務化應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真正發揮了國家對地觀測領域核心基礎設施的作用。在服務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方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副主任黃鵬說:“從地面站86年建成的時候,在(建成)第2年(1987年)當時大興安嶺發生了大火,那么中國第1次用衛星遙感數據對整個的火災進行了一個分析和評估,及時獲得了整個災情的一個情況,所以當時的這個救災還是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作用,那么后續我們在近幾年包括我們發生了這個汶川的地震,玉樹地震以及舟曲的泥石流、滑坡,長江的水災等等,這些重大自然災害中,地面站的這個數據都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對于國家做出這種整體的災害情況的一個評估以及當地的救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一個作用。”

從1986年至今,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始終保持可靠、穩定、高效運行,共計成功接收了近30萬條衛星軌道,保存了近400萬景的衛星原始數據資料,是我國歷史最久的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檔案庫,為國家積累和保存了極其珍貴的空間數據歷史資料。(記者 瞿文斌)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經濟新聞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