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安順市選拔優秀退伍軍人擔任村支書、村主任和村兩委委員,充實基層干部隊伍。被當地群眾稱為“兵支書”的他們,積極開展村莊治理、發展產業,逐漸成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和脫貧攻堅“領頭羊”。
數百名退伍老兵重新上“戰場”
“脫貧攻堅也是戰場。”安順市軍分區政委閆海說,扶貧更需要拿出作戰的態度。實踐證明,有“兵支書”的村兩委相對來說執行力較強,往往能夠帶領群眾率先脫貧。
1997年,家住平壩區白云鎮平元村、年僅16歲的肖正強成為一名新兵。沿著砂石路走出村子時,他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回家鄉做點貢獻”。2005年,當了8年兵退伍的肖正強,回到平壩做起了建材生意,這一做就是十年。
做生意掙到了錢,“回家鄉做點貢獻”的想法一直埋藏在他心里。2016年10月,有頭腦、有見識的肖正強被村民選為平元村黨支部書記,開始“進軍”脫貧攻堅“戰場”。
目前,像肖正強這樣的“兵支書”,安順市共有419名。
閆海介紹,安順軍分區與安順市委宣傳部共同推進軍民融合,開展“訂單式”教育培訓,“兵支書”、村兩委委員、村民可以通過App線上點單,對國防教育、農業發展等相關課程進行預約,再由軍地實踐中心負責聯系相關專家授課。“通過對‘兵支書’的培訓,讓他們掌握知識,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閆海說。
“兵支書”抓產業“有一套”
當汽車駛入安順市普定縣白巖鎮韭黃村,鱗次櫛比的房屋、蜿蜒整潔的道路、生機勃勃的田野沿著公路徐徐展開。韭黃村地勢相對平坦,田間地頭,成片的韭菜長勢正盛。
“韭菜一年割4次,2次是普通韭菜,2次被培育成韭黃。”韭黃村黨支部書記楊守亮向記者介紹,這里是普定“白旗韭黃”的發源地,有近百年的韭黃種植歷史。幾年前,村里的韭黃種植分散零落,規模小,大部分農戶種植玉米,經濟效益差。
2016年,退伍軍人楊守亮擔任村支書后,下定決心調整農業結構,發揮韭黃種植優勢,將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白旗韭黃”的牌子越擦越亮。如今的韭黃村,規模化種植韭黃6000余畝,2018年韭黃產量達到4200噸,產值2500余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000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泥巴道路石板房,只栽苞谷愁斷腸。自從有了楊守亮,韭黃村里大變樣。”一首流行于普定縣的花燈戲,唱出了韭黃村對“兵支書”的認可。
“有干勁,敢想敢干。”普定縣武裝部政委余真權說,楊守亮用3年多時間將一個渙散村抓成先進村,和軍人硬朗的作風是分不開的。
2001年,關嶺縣上關鎮宜所村黨支部書記楊兵退伍后,開始了他長達十多年的打工生涯。2013年楊兵被選為宜所村副支書,2017年被選為村支書。
上任后楊兵推行的第一件事便是發展村集體產業。“我們村現有蔬菜1200畝、精品水果2000多畝,高峰期我們每天要發出20噸蔬菜。”楊兵說,目前宜所村已經脫貧出列,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4600元增加到2018年的8800元。
村兩委也有“鐵的紀律”
作風硬朗、紀律嚴明、意志堅定,這是記者采訪的十多名“兵支書”的共同特點。他們將鐵的紀律用于村兩委管理,有效解決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的問題。
2016年,肖正強被選為平元村黨支部書記后,發現村兩委工作渙散,辦公室很少看到人上班,老百姓來辦事也找不到人。肖正強說:“當了8年兵,對我改變最大的就是受到了部隊嚴格教育和訓練,知道紀律的重要性。”
發現問題后,肖正強就開始嚴格管理,換掉3個比較慵懶的村干部,并在村兩委定下“規矩”:按時上下班,不遲到、不早退,有事要請假。
“現在,老百姓上門辦事一定能夠找到人,并且隨找隨辦,干群關系很融洽。”肖正強說。
同樣,宜所村黨支部書記楊兵也將“鐵的作風”用到村兩委管理。楊兵介紹,之前村兩委班子不齊、紀律渙散,做村干部像兼職一樣。他說:“為了抓紀律,除了上班要簽到、簽退外,有時候還要唱‘黑臉’。”
經過幾年的整治,現在宜所村村干部的紀律意識大大提高,大家吃住在村,一心一意抓脫貧。在產業發展中,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里的辦公條件也得到改善。楊兵說:“下一步,我們準備把宜所村打造成為樣板壩區。”(記者蔣成、施錢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