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向社會公眾傳遞出堅決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鮮明信號。可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情況。近日,四川一批農民工反映,工程承包商在工資卡上做手腳,600多萬元的農民工工資款拖欠兩年,在與開發商直接對接之后,又被拖欠300萬。12月2日,人民日報以《跟隨農民工去討薪》為題作了報道。
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事關廣大農民工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穩定,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2016年《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印發,文件明確要求,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戶管理制度,以及工程款支付擔保制度;今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還專門成立了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繼續強化欠薪治理。如此語境下,仍然出現嚴重的拖欠問題,有地方甚至一拖兩年,說明一些地方在貫徹政策的過程中,出現了“腸梗阻”,亟待疏通。
人民日報點名的這起案例,就是典型的“歪嘴和尚念歪了經”。國家規定建立農民工工資專項賬戶,其本意就是做到專款專用,減少工資發放不固定的情況。為了實現實時結算,國家還規定相關部門進行監控,在工資未到賬的時候發出預警,提醒企業及監管部門提前介入。在該案例中,雖然建立了專項賬戶,也按時進行打款,但工程承包商卻要求農民工統一設置密碼,統一上交管理,導致農民工拿到工資卡時,里面的錢早就被冒領了。而且,賬戶里的工資也跟其他工程材料費用混在了一起,明顯違背了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制度的初衷。
顯然,好端端的政策善意,在落實的過程中跑偏了、走樣了。此時,作為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的最后一道柵欄,地方主管部門本該有所作為,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見到這樣的解決態度。據報道,住建部門多次表示,農民工報送的工資表不完善,但這種表示都是農民工找上門后的被動回應;當媒體記者和農民工一同去當地人社局調查,卻被以“手頭上的事情太多了”“我們只是協調機構”等理由,一口推回給了住建部門。如此種種,地方不只是對拖欠問題解決不力,更明顯存在工作作風問題。某種程度上,這或許變相縱容了拖欠。
工資問題關涉農民工切身利益,更關系社會穩定。如果不是走投無路,他們一般不會采用非常規手段。這次一百多位農民工聯名給人民日報寫信投訴,就是希望能引發社會關注,向相關部門傳遞壓力,接下來,地方也大概率會承認問題、迅速整改。問題可能會解決,但值得反思的是,為什么國家設置了那么多的機制,三令五申強調落實,但一些拖欠問題還是走向了“向媒體舉報”這條路?在這方面,責任缺位不容忽視,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反思,勞有所得是基本常識,也是法律規定,如果用點心就可以解決,又何必非得讓自己曝光?
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解決好欠薪問題,是實施更加積極就業政策、增加農民工打工收入、增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杜絕拖欠農民工工資,不僅要建立一個協調解決欠薪問題的、通行無阻的“橫向網絡”,更要強調職能部門積極履責,主動作為,認真關心關愛農民工,當好最后一道柵欄,決不能讓廣大農民工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回報。(扶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