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 兒科女醫生心很痛

發布時間:2019-11-20 10:16:37  |  來源:半月談  

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成為許多職業女性的難題。兒科女醫生尤其如此。目前兒科醫生缺口大,中青年女性已成為兒科的主力軍。這些女性一邊肩負著生育、養育孩子的責任,一邊承擔著繁重的工作,生育晚、育兒難、壓力大等問題突出。

今年國慶節期間,80后急癥醫生謝樂云堅守兒科崗位

生育“撞車”工作

近期,半月談記者在湖南多家大型醫院發現,女醫生已成兒科絕對主力,30多歲的女醫生更是兒科“中流砥柱”。這部分女醫生經驗豐富,處于工作事業的黃金期,同時也處于生育的黃金期,是否生育孩子成為時下很多兒科女醫生糾結的話題。

33歲的吳麗(化名)是湖南某三甲醫院的兒科醫生。她調侃說,自己把最好的時光都獻給了兒科。“兒科醫生太缺了,基本上是‘一個蘿卜一個坑’。”

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兒科主任曾賽珍告訴半月談記者,她32歲時要的孩子,這在兒科女醫生群體中很常見。兒科女醫生的工作忙且瑣碎,一名醫生經常一天要看100多名患兒,在家長焦慮心態之下,兒科很容易出現摩擦甚至糾紛,急診兒科對懷孕女醫生是一種挑戰。

曾賽珍所在的急診兒科一共有13名醫生,其中11名是女醫生,大部分30多歲,生育黃金期“撞車”工作黃金期,很多醫生選擇推遲生孩子。

深圳市龍崗區第四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鄧俊彪在兒科工作了30多年。他說,這些年看到太多女性同行忙于工作,推遲結婚生子,甚至一些女醫生選擇終生不要孩子。

陪孩子時間少,生了也難培養

“天都黑了,路燈一盞一盞地亮起來了。媽媽,你說今天會早早回家的……”這是湖南省兒童醫院女醫生詹蓉女兒的留言。晚上八九點到家成為很多女醫生的常態,有突發事件需要隨時趕到醫院,幾乎沒有休閑娛樂時間……陪孩子時間少,成為很多兒科女醫生心中之痛。

曾賽珍在急診兒科度過了19個年頭,她喜歡上夜班,這樣白天就能陪女兒。

長沙市中心醫院兒科女醫生危松青35歲才要孩子。她說,某年冬天老公出差了,她一個人帶著4歲的女兒。凌晨4點,醫院來電話說收治了一名患有嚴重心臟病的患兒,隨時有生命危險,需要她馬上處理。危松青立即穿好衣服,叫醒熟睡的女兒,告訴她“媽媽現在要去單位”。女兒哭著不讓媽媽走,危松青還是狠心離開了。

面對壓力,一些兒科女醫生選擇離開。“由于人手緊缺,按醫院規定,女醫生在懷孕7個月以前都要上晚班、夜班,就算是上白班,一周也要工作6天。因為考慮到生育問題,最近科里流失了幾名兒科女醫生。”一位兒科主任說。

在急診兒科工作了7年的女醫生李小樂(化名)說,懷孕時也要上夜班,急診工作環境嘈雜,有一段時間我出現了耳鳴和先兆性流產,后來孩子沒保住,和家人商量后,決定還是離開兒科,先把孩子生了再說。

一旦懷孕,面臨經濟和工作雙重擠壓

工作壓力和經濟壓力的雙重擠壓,讓一些兒科女醫生生孩子成了一種奢侈行為。

今年34歲的兒科醫生李惠(化名)懷孕了,因為工作原因她把生孩子的計劃推遲到34歲。她說:“35歲就是高齡產婦,今年還不生孩子,以后生孩子更難了。”由于低血糖、工作忙等原因,她昏倒在工作崗位上,在家人勸說下,她休了產假,但休假那個月她拿到手的工資只有2000多元。

“很多兒科醫生的收入主要靠績效工資,看的病人多,收入就多,在家休息只能拿基本工資,懷孕期間休假工資會少不少。生娃養娃開支大,我準備生完后就斷奶上班。”李醫生說。

受訪兒科女醫生呼吁,醫院對懷孕女醫生應多些關愛,對休產假的女醫生,可預發部分績效工資。

兒科女醫生遭遇生育和工作的兩難困境,兒科醫生總量不足是一大原因。目前,我國兒科醫生數量缺口至少超8萬名。

受訪醫生建議,從源頭上、機制上重視兒科醫生培養,更多有條件的醫學院恢復兒科學本科專業招生,將兒科專業化培養前移,保證兒科醫生隊伍的數量、質量,讓更多的醫學生選擇兒科,真正留在兒科。(記者 帥才)

(刊于《半月談》2019年第21期)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經濟新聞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