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不能有“等靠要”思想
也要慎給貧困戶貼“等靠要”標簽
近日,云南昭通市鎮雄縣羅坎鎮茶蔚村一村民因拒絕在脫貧銷號材料上簽字,被村委會通報批評。通報措辭嚴厲,批評該貧困戶“不配合村委工作、不知足、‘等靠要’思想嚴重,沒有自強、誠信、感恩意識”,希望其他農戶以此為戒,“確保我村今年順利脫貧出列”。該村民表示,拒絕簽字是因自己“什么也沒有得到,都是拿給那些關系好的人享受了”。
被通報批評的村民到底符不符合脫貧銷號標準,應嚴格按照有關政策依規處理。但此事引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迫于按時脫貧出列的壓力,“等靠要”似乎已成一些基層干部批評貧困戶的常用詞。然而,對脫貧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用“等靠要”這個筐將問題簡單化。
扶貧要先扶志,全面脫貧需要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這是社會各界的共識。誠然,受限于文化水平、個人性格、生活習慣等因素,確有少數人缺少主動想辦法脫貧、積極配合扶貧干部的動力。這些“硬骨頭”增加了基層干部的工作難度,也影響了地方“摘窮帽”的進度。批評這些人“等靠要”,并不為過。
但也要看到,基層情況比較復雜,很難一概而論。此前,記者在貴州某縣采訪時遇到一位貧困戶,無論扶貧干部怎么勸說,他都不愿參加政府主導的養牛項目。可能一些人會想當然地覺得他存在“等靠要”思想,可實際上,這位貧困戶前兩次產業扶貧都積極參加了,但收益都未達預期——第一次,政府引進的“扶貧羊”不適應當地氣候,沒多久就病死了;第二次,政府鼓勵種植核桃,但到了該掛果的時候卻遲遲沒有掛果。
鼓勵貧困戶參與扶貧項目,需要具備很多條件,比如貧困戶充分信任當地政府、項目有可行性、自家勞動力和資金允許等。缺其中一項,貧困戶都可能不會太積極。如果不調查、不了解前兩次的情況,就很容易將第三次的謹慎誤解為“等靠要”思想作祟。這種批評,難以讓貧困戶買賬,也會讓后續的扶貧工作難以開展。
還有一些基層干部批評貧困戶“等靠要”,是因為他們安于現狀、不敢冒險嘗試新的經濟作物。但我們要認識到,貧困戶的經濟基礎本來就差,他們比一般人的抗風險能力更弱。在清楚了解將要參與的扶貧項目前,一些貧困戶步子慢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反思的,恰恰是扶貧干部是否把產業扶貧的思路想清楚了,是否經過了科學論證,是否找好了銷路等一系列問題。
媒體曾經報道過“扶貧羊”的案例:一些貧困戶把政府發的“扶貧羊”賣了或吃了,讓扶貧干部大為惱火。可實際上,貧困戶這么做,是因為他們比外來的駐村干部更清楚,養羊扣除成本之后幾乎掙不到什么錢,還不如直接賣了或吃了劃算。在這個案例中,貧困戶把“扶貧羊”賣了,看上去是缺少主動脫貧的積極性,實際上卻與當地扶貧產業的選擇不精準、不科學有關。
深入分析,一些基層干部熱衷于簡單地批評貧困戶“等靠要”,有時候是因為調查不夠深入所致。要讓被貼上“等靠要”標簽的貧困戶做出改變,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精準施策,久久為功。到底是產業設計不合理,還是貧困戶缺乏勞動力或資金沒辦法參與,或是制度存在漏洞?這些都需要扶貧干部深入調查,逐一破解。
慎給貧困戶貼“等靠要”標簽,并非否認少數貧困戶存在“等靠要”思想,更不是為那些不積極、不主動的貧困戶脫責。呼吁基層干部對貧困戶謹慎做出“等靠要”這個定性,是希望他們能更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戶脫貧。
當前,精準扶貧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簡單地批評貧困戶“等靠要”,可能會掩蓋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與矛盾,無助于啃下“硬骨頭”。越到吃勁的時候,越要沉住氣,多做換位思考,深入調研,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評論員張典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