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知識產權力度加大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

發布時間:2019-11-15 09:08:44  |  來源:法制日報  

作為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重要論壇之一,打擊侵權假冒論壇11月6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該論壇對外發布《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與營商環境新進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歷史重構,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知識產權保護得到全面加強,知識產權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

知產保護力度加大

越來越多的全球最新科技和產品選擇在中國首創的進博會上“亮相”,這是第二屆進博會呈現出的特色之一。中國館的中國科技及產品表現也極為亮眼。有大飛機,中國天眼,深海勇士這些我國創新發展的重要成果,有自貿區建設、共建“一帶一路”等開放合作的重點項目,也有步行街、脫貧攻堅、智慧家庭這些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展項。

中國的進博會,正在為全球企業打造最新科技和產品亮相的大舞臺。而這些“首發”堅實的后盾之一,是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報告》顯示,2018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全年共查處專利侵權假冒案件7.7萬件,同比增長15.9%;查處商標違法案件3.1萬件,案值5.5億元;查處侵犯中國港澳臺地區和外國商標注冊人權益案件6000余件,案值1.51億元,同比增長50.1%。

與此同時,海關總署開展打擊進出口假冒偽劣商品“清風”行動,截獲假冒偽劣商品173.8萬件,繼續開展出口優勢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龍騰”行動,查獲涉嫌侵犯國內企業知識產權的進出口商品385批,同比增長62.2%。

打擊侵權取得成效

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甘霖在會上指出,“今年是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組織架構調整后的蓄力推進之年。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著力加強統籌協調,各地、各部門推動完善法律法規,扎實開展專項整治,持續強化司法保護,不斷創新監管方式,務實開展國際合作,打擊侵權假冒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報告》顯示,依法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商標犯罪案件236件,同比增長37.2%,其中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侵犯涉外商標犯罪案件108件,同比增長28.6%。

版權執法部門共立案查辦侵權盜版案件2500余起,移送司法機關案件102起,搗毀窩點203個。加強軟件正版化督促檢查,共檢查單位374家,檢查計算機5.04萬臺。

全國海關共查扣進出境侵權貨物4.72萬批,涉及侵權貨物2480萬件,審核通過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申請11488件,同比增長24.9%。

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作的巨大努力,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認可。

2019年7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印度新德里發布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連續4年保持上升勢頭,今年排在第14位,比去年的排名上升了3位。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助理總干事格塔洪在論壇上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積極加強統籌協調,開展跨部門、跨區域、跨國境聯合執法,這些好的經驗和做法為國際社會樹立了榜樣。

不斷創新監管模式

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源自于政府監管部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知識產權保護之路。

對于知識產權保護,我國行政體制“放管服”改革,不斷創新監管的模式。從2016年開始,知識產權保護執法部門就開始加快完善專利優先審查等政策措施,進一步提高專利審查的質量和效率,努力縮短專利審批周期,滿足社會需求。落實專利費用減繳政策,減輕企業負擔。

目前我國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成效顯著。在知識產權審查周期大幅縮短,商標平均審查周期壓縮到6個月,高價值專利審查周期壓縮10%;知識產權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力度加大,自2018年8月1日起,停征和調整專利部分收費;同時專利代理行業準入放寬;商標數據實現全面放開。知識產權電子化申請實現無紙化。

2014年11月初,我國第一家知識產權法院在北京成立。隨后上海、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相繼成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再上新臺階。

截至目前,3家知識產權法院、19家地方知識產權法庭和最高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是司法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人民法院貫徹中央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精神、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的重大戰略部署。

打擊侵權假冒也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工作,需要持續發力。

甘霖強調,中國政府將持續強化統籌協調,著力構建線上線下全渠道、城鄉全區域、進出口全鏈條、生產消費全環節、全國“一盤棋”的治理格局;將持續加大打擊力度,強化刑事打擊與司法保護,推動信息公開與聯合懲戒,讓嚴重違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價;將持續提升監管效能,建立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將持續深化國際合作,建立完善多雙邊執法協作機制,加強線索通報和案件協查,共同打擊跨境犯罪。(記者 萬靜)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經濟新聞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