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浙江省諸暨楓橋鎮誕生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
如今,隨著中國城鎮化快速推進,中國城鄉結構發生重大改變,源自中國農村的“楓橋經驗”面臨如何在城市社區堅持好、發展好的時代挑戰。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近年來,浙江省諸暨市對如何將“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善治”應用到基層社區治理進行了有益探索。
堅持群眾路線是關鍵
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在諸暨市陶朱街道友誼社區的上海城、景城嘉苑等小區門口,都會看到一抹藍色的風景:在道路兩旁,身著藍色背心的志愿者們拿著“指引牌”提醒每一輛進來的車輛不要逆向行駛,并引導車輛規范停放。
曾經,亂停車引發了綠化帶等公共設施被破壞、消防通道被堵塞等問題。小區居民和物業都對此很是頭疼,“以前連消防通道都停車,沒少鬧糾紛。”57歲的志愿者何雪英說。
如今,友誼社區轄區里的上海城、景城嘉苑等5個小區都有了自己的“車管家”隊伍。不少居民表示,小區停車變得文明規范后,鄰里關系和諧了,冷眼相看少了,笑臉相迎多了。
“如果只靠物業保安,肯定忙不過來。”陶朱街道社管辦主任周海麗說。
現代化治理能提高社會運行效率,降低社會管理成本,在有限的資源約束條件下,盡可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關鍵要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諸暨市政法委楓橋經驗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松浩說。
社區居民是社區的主人,是參與社區自治的內在動力。目前,諸暨市已組織11000余名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工作,共同守護社區平安。至今,提供有價值信息140余條,協助公安機關破獲各類治安刑事案件16起,抓獲違法犯罪人員19人。
在諸暨的各個社區,“江大姐”“巧婆婆”等志愿服務團體先后成立,一批能說會道、熱心公益的志愿者為群眾排憂解難、調解糾紛。
70歲的史品江就是一名熱心的“公道伯”。他是城西花苑社區的業委會顧問,同時也是一名義務調解員。為了做好調解工作,這幾年他自學了很多相關法律政策。
“鄰里之間的糾紛,很多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樓上樓下矛盾最多,水管漏水了,裝修影響對方了……我們在第一時間介入,能有效防止矛盾擴大。”他說。
諸暨96345市民服務熱線提供數據顯示,2018年1-9月份共受理居民投訴19269件,2019年同期受理13594件,同比下降29.4%。
倡導成立共治平臺
踐行“楓橋經驗”,關鍵是堅持群眾路線。但與中國鄉村至今仍保持典型的熟人社會特征不同,“原子化”的城市社區,鄰里之間的關系,早已不是過去靠一名戴紅袖章的居委會老太太就能搞定一切的局面。
外來務工者涌入,流動人口多,鄰里溝通少的現實,要求城市社區要“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必須找到聚合群眾共治能力的平臺。 新式封閉小區較多的浣東街道東盛社區依靠的是業委會。“我們社區總共有18個封閉式小區,目前有10個成立了業委會。其中5個已經完成了換屆。”擔任社區主任15年來,宣慧麗一直致力于推動成立小區業委會。
“有了業委會,征求社情民意,引導群眾,調解糾紛,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各項工作都有了抓手。”宣慧麗說。
現代小區內,居民對業委會的期望和關心程度不一,召開業主大會并不容易。宣慧麗的經驗是先了解需求,再營造氛圍,條件成熟的小區先從熱心的單元樓道長選起。
而在老式開放性小區較多的暨陽街道江新社區,社區主任陳維芹每月9日都會主持召開“九九議事會”。這一天,社區工作人員、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業主代表和社區內的黨員代表,會一起討論社區網格員近期收集的群眾關心的議題。
“我們是民事民議、民事民定、民事民管、民事民辦、民事民評。”陳維芹說。
在記者走訪的幾個社區中,社區工作人員不約而同提到,社區治理要注重黨建引領,同時也要發揮老人作用。像“車管家”等社區志愿服務隊伍,主力往往是有較多空閑時間的老年人。
“退休了,成天在家看電視,不如出來做點什么。”63歲的陶朱街道友誼社區居民林偉明說。一開始,林偉明在老年大學報了兩個班。在采訪中,他忍不住打開手機給記者展示了自己剛學會的吹葫蘆絲的視頻。正是通過上老年大學,“閑不住”的他現在成為了“車管家”志愿者和友誼社區浣江書房的志愿者。
據陶朱街道宣傳委員周春蕾介紹,陶朱街道通過辦社區老年大學,聚攏了一批像林偉明這樣熱心參與公共事務的老年人。
以法治和德治將矛盾化解在源頭
“楓橋經驗”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用自治、共治實現現代化治理。但社會生活中,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絕非刻意“捂蓋子”。
近年來,諸暨運用“自治為主體,法治為核心,德治為基礎”三治并舉的工作方法,爭取剛柔相濟、身心兼治,從源頭化解矛盾。
9月份,諸暨市檢察院檢察官何梁參加了友誼社區舉辦的公益法務團接待日。“當天有五六個群眾來咨詢,這是一個普法的過程。大家坐在一起討論,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訴求不合法時,基本上都能理解和接受。”何梁說。
何梁所在的社區公益法務團,成員由轄區12名法律工作從業者和“兩代表一委員”擔任。公益法務團定期在社區開展“接待日”活動,為居民答疑解惑,提供各種法律援助,調解小區內各類矛盾糾紛,引導居民依法處理各項事務。
“一些小問題,通過社區工作人員做工作一般都能解決,但是一些矛盾較大、涉及法律層面的問題,我們只能通過搭建平臺、整合法律資源,幫助居民解決。”社區負責人介紹。
除了法治,還有德治。友誼社區老年大學一大特色是開辦了思政課,通過養生保健、家庭關系、傳統文化這些老年人感興趣的話題,營造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
何雪英印象最深的一堂課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趙國紅講的婆媳相處之道。“多溝通交流,多理解對方。我和兒媳相處很好的。”何雪英說。
“以德服人、以德潤心,德治是盞指路明燈,社會治理事半功倍。”周春蕾說。
善用“互聯網+”新手段
無所不在的互聯網技術覆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樣也為諸暨探索社區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有益支撐。
隨著“叮咚”一聲響,諸暨市暨陽街道江新社區“線上議事廳”顯示屏幕上顯示:艮塔東路41幢1單元外墻的排污管破裂,導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天臺上。社區網格員錢嘉玲看見之后,就立刻趕往現場查看。
這是該單元1樓住戶的排污管破裂,污水散發出難聞的味道,居民都捂鼻而過。錢嘉玲立即與1樓住戶取得聯系,在社區的協助下及時開展了維修。事情很快解決,居民紛紛點贊。
2018年9月,江新社區在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創新設立“線上議事廳”,居民有什么問題和意見,可以通過江新社區的微信公眾號留言,信息會自動跳轉到“線上議事廳”大屏幕上,網格員再根據問題類型,聯系相關部門,以便高效解決問題。
“‘線上議事廳’不僅是社區服務居民新平臺,也是網上‘楓橋經驗’的新探索。”諸暨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潘超英介紹,近年來諸暨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黨建+互聯網+社會治理”模式,實現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新技術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
“現在打開手機,業主就能看到業委會候選人的情況,并進行投票。如果沒有移動互聯網技術,成立業委會要付出的成本不可想象。”宣慧麗說。
據了解,諸暨市深化網上“楓橋經驗”創新發展,并全面構建三級信息發布體系,統籌抓好政民e線、政務微博群、民生微信等平臺建設,實現網民留言“2小時網上回應,24小時限時辦理”和民生類網帖100%回復,打造“24小時不下班的網上政府”。
同時,建立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開展網上立案、在線調解。目前,已通過平臺收集矛盾糾紛3873件,結案2915件,調解成功2066件,調解成功率71%,矛盾糾紛在線調解工作走在浙江省前列。(記者 李坤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