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兒克巴圖是蒙古族圖瓦人,住在新疆喀納斯湖畔。數年前,他還和祖輩一樣趕著牛馬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為生。但這兩年,他讓村里人看到了他“點木成金”的能耐。在他的打理下,幾排山里常見的木屋成了獨具特色的民宿,游客入住率居高不下,跟著他干的牧民掙了不少錢。
喀納斯湖在阿爾泰山區深處,距離最近的縣城布爾津縣約有150公里山路。早些年路不好走,葉兒克巴圖去趟縣城要騎馬走一兩天。近幾年路越修越好,普通轎車進出也不過三四個小時,夏秋觀景、冬春滑雪的游客越來越多。
四年前,葉兒克巴圖把自家居住的一排木屋收拾出來,開起全村第一家民宿。原生態木屋讓游客走進圖瓦人日常生活,不少游客特意來居留體驗。“要給游客不一樣的感受”——葉兒克巴圖總結出他的第一條生意經。
葉兒克巴圖在自家民宿的餐廳內計算當日賬目(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順著思路,他著手把一間木屋改成民俗陳列室,擺放著牧民自制的毛皮滑雪板、弓箭、馬鞍和老一輩人獵獲的動物標本、皮毛等,并安排專人講解民俗、講述傳說、演示各種工具使用方法。
葉兒克巴圖覺得還不夠。“只有眼睛看夠了,嘴巴沒吃、耳朵沒聽、身體沒動,游客肯定玩不好。”由此,走進他家民宿的游客至少得圍坐在木桌旁喝碗奶茶、吃把炒米、聽幾曲當地樂隊演唱的圖瓦民歌、再跟主人學跳一段舞蹈,才算進行了全方位民俗體驗。
體驗項目多了,慕名而來的游客也多了,客房不夠用了。葉兒克巴圖想擴大規模,但缺錢少房,不少看好他的村民提出入伙兒。葉兒克巴圖隨即成立以蒙古族圖瓦人民俗體驗為特點的“扎拉特”民宿合作社,自己任理事長代10多名股東經營。“大家都能賺錢的生意才能長久”——他道出自己的第二條生意經。
葉兒克巴圖在自家民宿整理擺放民俗展品(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鍇 攝
幾年下來,“扎拉特”合作社已經擴至5排木屋、45個房間、兩處院落,還有10多名牧民在此就業,是喀納斯湖畔最受歡迎的民宿之一。國慶長假前后是喀納斯景區一年中景色最美、游客最多的時候,此時要想住他家客房,游客至少要提前15天預訂才有空房。
南來北往的客人給了葉兒克巴圖不少建議,重視“取經”的他也在喀納斯旅游淡季時到莫干山、秦皇島等旅游勝地考察民宿。很快,他意識到游客選擇山區民宿并非不介意缺少無線網絡、24小時熱水等都市生活基本要素,他們想要的其實是“開門在山里,關門像家里”。
這是葉兒克巴圖經營的民宿(9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第三條生意經隨之而來——“服務想得多點、做得細點”。為此,葉兒克巴圖在保留圖瓦木屋原汁原味基礎上,配備了電熱水器、抽水馬桶和電暖氣等設施。客人提出哪道菜不加辣、哪間房多加床被等要求時,他也讓服務員抓緊落實。
喀納斯景區管理委員會最新統計,至國慶長假期間,喀納斯景區今年接待游客數量已超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了50%。
這一增長也反映在葉兒克巴圖的賬本上,“按照目前情況計算,合作社最大股東今年能分近20萬元,小的也有三四萬元。”
葉兒克巴圖在自家民宿房間內檢查窗戶密封情況(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山區冬天說來就來。眼下,葉兒克巴圖正仔細檢查客房門窗密封,還要再添幾臺電暖氣,為冬天的生意做好準備。他說,近些年只要一下雪,山路上就有清雪車清掃,喀納斯再沒被大雪封過山,到訪游客越來越多,不少牧民僅靠向游客提供毛皮滑雪板、馬拉雪橇就有不錯的收益。
“過去靠放牧,現在靠旅游,不管啥時候,守住了這片山山水水就不愁過不好。”葉兒克巴圖說,這才是自己旅游生意經里最大的道理。
(新華社記者馬鍇、王菲)